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今年以來,海洋資源嚴重衰竭,油價持續暴漲,傳統的捕撈業面臨前所未有的困境,漁民生計困難。記者近日深入到南澳島云澳中心漁港(國家一級海港),登上漁排親身感受海島漁家的困境,了解漁民的所思所盼,希望社會各界和有關部門予以關注。
父子倆忙了一天幾近白干
剛剛走進云澳鎮中柱村的村頭,碰到的幾位當地漁民就滿面愁容地告訴記者,海里的魚越捕越少,油價成倍翻番,休漁至今7個年頭,今年的捕撈總產量和收入為歷年最差,部分漁船因此虧損停產。
當記者搭乘當地漁民駕駛的小機船登上漁排時,正值傍晚時分,平靜的海面突然嘩啦啦地下起了豆大的雨點。驟雨剛停,遠處傳來一陣陣“突突”作響的機器聲。“貨來了!”漁排上的收魚工人蔡伯說。說話間,只見云澳鎮中柱村的漁民文進父子倆駕著一艘小機排剛剛從南澎海域捕魚歸來。文進的兒子約摸十歲出頭,渾身上下曬得像個小黑人,小家伙手腳靈敏地幫父親將小機排靠攏岸邊,神情倦怠的文進將在海上勞累了一天的收獲拎到漁排上。南澎海域距離云澳漁港約七八十海里,當天清晨天剛蒙蒙亮,他們父子倆就駕著這艘小機排出海從事釣業,在海上日曬雨淋整整十個小時,歸航時已近黃昏。“唉,魚兒都被捕光了,想給孩子掙點學雜費都難!”文進借著漁排微弱的燈光,一邊與收魚工人核準秤星一邊嘆著氣說。金龍、春鯧、赤棕、斗鯊、小鯊……收魚工人逐條將其過秤,一一記在紙上。魚簍里的魚超不過10條,所得收入除去小機排往返的油費和購買凍魚用的冰塊等費用,這一天差不多是白干了。記者在云澳鎮中柱村了解到,整個中柱村有3000多人口,以討海為生的勞動力約七八百人,自春節至今已半年多,除去休漁和刮風天,漁民捕撈收入大多為兩三千元,最少的只有幾百元。一位漁民告訴記者,近期油價已漲至5200元/噸,比幾年前的2200元/噸漲了一倍多,出海歸來又罕見魚滿倉,倒不如坐在家中更保險些。
一網致富好光景難再現
“要換在幾十年前,龍蝦哪算得上稀罕貨,海里一撈就有活蹦亂跳的。”今年62歲的老漁民蔡伯就著餐桌上的小虎魚呷了一口酒悶悶不樂地說。當年他搖著人工槳駕小竹排到南澎海域從事釣業,約100米的漁網分設5小格放進大海里,到了第五天,3格漁網就撈獲了6條大龍蝦。剩下的兩格漁網隔夜再收,又撈起了50公斤好貨色。蔡伯說的是30年前的漁情,那時海島的龍蝦一公斤才兩元多,如今,花再高的價錢也未必能買到。蔡伯說,今年開漁一個月來漁排收購的龍蝦沒有幾條。時間再前推10年,漁情也依舊可觀,蔡伯說僅他一個勞力一趟出海歸來的收獲,就能曬制上百公斤魷魚干,而每公斤魷魚干至少需由4公斤鮮魷魚曬制而成,也就是說他出一趟海釣到的魷魚足足有兩三百公斤之多!
裝備升級收成難成正比
不少漁民向記者感嘆說,現在捕魚的裝備越來越先進,但出海的收成卻沒有成正比增長,有時還不如架著小竹排出海來得實惠。
數十年光景,隨著漁民的捕撈裝備不斷升級,從以人工槳為動力的原始竹排,發展到裝有上百匹馬力的竹排機;捕魚方式從駛犁網到設大圍網到二船合作的牽繒拖網,高級的裝備在海底世界設下了“天牢地網”,正當捕撈者為獵物無處可逃而暗自得意時,海底世界卻在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強度捕撈以及濫捕魚仔魚孫,使海洋生態環境遭受了嚴重破壞,魚兒越捕越少,撈上來的魚兒個頭也越來越小。漁民告訴記者,龍蝦以及一些稀罕的海貨,不但越來越少,而且都嚇得躲在海底石壁,要靠潛水才能捕撈。
專業人士分析,除了受海洋資源枯竭、油價暴漲等因素影響,當前“伏休”結構不合理也是導致漁民捕撈收成不佳的一個原因。按照政策規定,底拖網漁船和圍網船列入“伏休”范圍,但這兩類漁船只占漁船總數的一部分。在休漁期間,籠捕和流刺作業仍被允許,但近年來發展起來的部分流刺漁船對海洋資源的殺傷力比圍網漁船更大。有關人士建議“伏休”要做到“一休大家休”,休漁才能起到更大的效果。(汕頭都市報)
編輯:鄧潔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