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市人民政府通過《惠州市海洋環境保護規劃(2008~2015)》
發布時間:2008/12/23 16:46:49 來源:廣東省海洋與漁業局 編輯:盛曉娜
我來說兩句(0)

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廣東省海洋與漁業局資訊: 2008年12月8日,惠州市人民政府召開十屆72次市政府常務會議,審議并通過了《惠州市海洋環境保護規劃(2008~2015)》(以下簡稱《規劃》)。該《規劃》堅持環境保護與海洋經濟發展并重的原則,符合惠州市海洋環境保護現狀、特點和發展需要,滿足新時期惠州海洋環境保護的總體要求,對我市實現海洋經濟持續發展、海域環境不斷改善、海洋資源持續利用具有重要意義。會議強調,各級政府、各相關部門必須加強領導,落實目標責任制,加大依法治海力度,加大環保投入,確保規劃任務的順利實施。
《規劃》基準年為2005年,近期規劃為今年起至2010年,中期為2011年至2015年。至2010年,大亞灣區、惠陽區和惠東縣(以下簡稱“兩區一縣”)海洋功能區環境質量達標率達95%,海洋環境功能區監控率達90%,重要海洋生態系統監控率達80%,工業廢水達標排放率達100%,城鎮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達70%,規模化禽畜養殖糞尿綜合利用率達80%。 為確保規劃目標的實現,《規劃》擬訂了 “污染源控制”、“環境綜合治理”、“生態保護”、“環境監測”與“科技支撐”等5大重點工程。
《規劃》提出,“兩區一縣”將逐步建立健全雨污分流排水體系,確保城鎮污水處理廠建成后正常運轉,到2010年,污水處理廠處理率按照設計能力的60%計算,污水處理廠設計規模應達到27.5萬噸/天。
抓好農田基本建設,大力發展現代農業,推廣農業標準化生產,減少水土流失,提高肥料利用率,加快發展循環農業,實現減施減排目標。至2010年,沿海“兩區一縣”農田污染綜合控制完成率達到20%。禁止在離海岸2公里范圍內新建和擴建畜禽養殖項目,在2015年前搬遷或關閉禁養殖范圍內的養殖場。
《規劃》要求盡快開展對淡澳河的綜合治理,重點對淡澳河流域沿線實施全線截污,興建污水處理廠,減少排入淡澳河的污染物,進行生態修復。淡澳河綜合治理擬于2010年完成。
重點整治養殖環境已經惡化的東升海水魚類網箱養殖區和考洲洋海水綜合養殖區。開展無公害養殖基地建設,發展考洲洋特色生態養殖產業。對重點物流港口碼頭和澳頭等6大漁港的污染進行綜合治理及環境景觀改造。將建設船舶含油污水壓艙水統一集中處理污水廠和生活污水處理廠;建立環境保護監測站(點)。加強海漂垃圾治理力度,重點控制大亞灣區和惠東縣海上固體廢物,組建專業海上清潔隊伍,配備打撈船和清潔工具。
《規劃》提出,將惠州海域生態保護與建設劃分為嚴控區、協調區和適度開發區3類區域。嚴控區包括中央列島、國家級海龜保護區核心區到小星山、大小三門島至青洲島;適度開發區包括霞涌至桑洲連線以東海域和紅海灣及周圍海域;協調區是指已規劃或已進行開發建設,但必須重視生態協調的地區。
將在范和港惠東紅樹林保護區內和紅海灣的沿海灘涂逐步實施紅樹林栽種工程、在中央列島實施珊瑚礁保護和紅海灣等重要海灣實施生態改造工程。明年新建惠州大亞灣紅樹林區級自然保護區,2010年前力爭把惠東紅樹林自然保護區升級為省級保護區,重點保護惠東沿海的灘涂、紅樹林及鳥類,恢復海岸自然生態系統。
《規劃》強調,到2010年,完成生物資源與環境監測網絡體系基本架構的建設,至2015年,建立并完善沿海地區縣級海洋生物資源與環境監測站,完成監測網絡體系建設,實現自然保護區、所有入海河口、污染源排放口的水質自動監測。還將組建面向公眾公開的海洋災害監測監視與應急處理網絡體系等,加強災害監測與應急處理。
《規劃》提出將在環保基礎工程、環保科技產業、環境科技協作和資源信息共享平臺等方面加大科技支撐力度。計劃到2010年爭取建成市級海洋環境保護專業實驗室或工程技術中心,作為全市海洋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的基礎平臺。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