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上海水產大學9月10日消息,長江刀魚的人工授精首次在國內實施獲得成功,3萬尾人工魚苗目前每尾已長至約半指長。
刀魚(學稱刀鱭)曾在我國長江、黃河、錢塘江等通海河流及沿海均有分布。近年來,刀魚價格年年攀升,近兩年甚至叫出了每公斤兩三千元的“天價”。
2003年市農委正式立項,由上海水產大學成立“刀鱭人工育苗及養殖技術研究”攻關課題組展開研究。課題組組長、上海高校水產養殖學E-研究院首席研究員李家樂教授說:“突破刀魚的人工育苗和養殖技術,是改變刀魚瀕危現狀的重要手段。但刀魚特別‘嬌氣’,幾乎‘觸網即死’,這給人工繁殖和培育帶來很大困難。”
破題,是從尋找適合于人工授精的刀魚親本開始的,但刀魚的產卵場很分散。在參閱大量歷史資料后,課題組決定從南通江段開始逆流而上,直到安徽、江西江段,才初步找到部分產卵場。
這時又遇上新難題:天然成熟的親魚捕獲量本身就很少,要想同時獲得雌雄同步成熟的個體,更是難上加難。根據規律,總是雄魚先進入產卵場。后期雌魚數量才逐漸增多。等,是等不起的。
怎么辦?課題組大膽采用“殺雞取卵”的辦法,通過解剖雄魚獲得成熟精子,再進行低溫保存,使精子存活時間延長到3天。期間,一旦獲得雌性成熟親魚就及時進行人工授精。在今年5月—7月間,課題組共對20尾雌魚實施了人工授精,如今成活的3萬尾人工苗已順利度夏。
“目前只能算初步成功”,李家樂教授說,“如果一切順利的話,到2007年這批人工魚苗成熟并繁殖出下一代,才算實現刀魚的全人工養殖。”據悉,課題組還在同步進行刀魚人工養殖的飼料等方面研究。明年刀魚洄游的季節,他們將進一步尋找刀魚準確的產卵場,并實施保護以避免其消亡;同時在近江地區開辟“暫養池塘”,通過池塘培育親本進行人工繁殖。(上海要聞)
編輯:鄧潔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