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珠三角流域環境日益惡化,令魚類資源不斷減少。有報告指出,近四十年來,珠江流域興建了大大小小的水壩超過三千座,阻斷了鯡科魚類的遷徙。盾齒鰶和鰣魚這兩個物種都已經從管制區消失。而主要的鯉科魚類,如鯪魚也因數量劇減而不再有商業捕撈價值。
世界自然基金獲得愛普生基金贊助,推出為期三年的「珠三角保育概況研究及可持續發展教育項目」,檢討與分析現存的淡水生境研究數據,以指定長遠的保育政策,協助遏止珠三角環境惡化的情況。
世界自然基金及世界資源研究所早前合作編寫的《險境中的河流──水壩與淡水生態系統的未來》報告中提到,珠江流域擁有至少一百二十七種兩棲動物和三百八十一種魚類,該區是四個特有種野鳥棲息地,有「東亞及澳大利西亞遷徙水鳥航道」之稱。
報告指出,目前珠江流域在建的大壩有十座,開發程度高,估計已經喪失八成原始森林植被。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高級環境保護主任梁士倫表示,河流的鄰近地帶和溪澗經過人類大幅改造,導致河水暴漲時可用作緩沖區域的天然植物大為減少。不少魚類更因河道改變而數量減少,甚至絕跡。
「珠三角保育概況研究及可持續發展教育項目」將在珠三角流域九個市進行,屆時將會進行教師培訓,深港教師研討會,實地考察以及學校講座等,估計可惠及二萬多深圳學生。(大公網)
南方漁網編輯:寒星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