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海洋經濟快速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海洋經濟迅速發展,態勢良好。
海洋主要產業的產值從1978年的60多億元人民幣猛增到2004年的12841億元,海洋產業增加值為5268億元,相當于同期國內生產總值的3.9%,接近世界平均水平,成為國民經濟增長的新亮點。廣東、上海、浙江、山東、
福建等省市正向海洋經濟強省邁進,主要海洋產業總產值都已突破1000億元,一批新的海洋經濟強市、強縣也相繼涌現。海洋產業布局更趨于合理,海洋產業結構得到優化,一、二、三產業結構已由“九五”末期的50:17:33調整為2004年的30:24:46。可以預見,海洋經濟對于東部沿海地區長期保持在我國經濟發展中的龍頭地位,將起到不可替代的促進作用。
法律法規逐步完善
《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生效以后,我國根據國際國內形勢發展的要求,先后出臺了《領海和毗連區法》、《大陸架和專屬經濟區法》、《海洋環境保護法》、《海域使用管理法》等一大批重要法律法規,沿海地區也制定了上百部配套法規、規章、制度。我國在海洋方面的主要法律法規體系框架已基本形成。
幾年來,沿海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相繼建立了海洋行政管理機構,組建了海洋執法隊伍,海洋行政管理有了可靠的組織保證,海洋執法手段和能力逐步提升,執法水平不斷提高,為各級海洋行政管理部門依法管海、全面履行國家賦予的行政職能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科學考察再立新功
上世紀70年代,我國老一輩海洋人曾提出“查清中國海、進軍三大洋、登上南極洲”的科研考察目標。今天,這個戰略目標已經超額完成。
——繼1985年和1989年我國分別在南極建立長城站和中山站之后,2004年7月28日,我國在北極建立的第一個科學考察基地“黃河站”又正式投入使用。
——我國第21次南極科學考察隊克服重重困難,于2005年1月18日3時15分,首次登上了號稱“人類不可接近之極”的南極冰蓋最高點,確定南極冰蓋最高點的位置:南緯80°22′00″,東經77°21′11″,海拔4093米。
——2005年4月2日“大洋一號”科學考察船從青島起航,向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進發,執行我國首次大洋環球考察任務。國家海洋局局長王曙光說,我國海洋事業正面臨著好的形勢和機遇,海洋工作具備了更快發展的條件。然而,前途任重而道遠。他告誡廣大的海洋工作者說:“淺嘗輒止、松懈停頓的自滿情緒不能有,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的憂患意識不能忘,頑強拼搏、求真務實的進取精神不能丟。這三個不能,既是對廣大海洋工作者的基本要求,也是我們保持海洋事業長盛不衰的關鍵所在。”(光明日報)
編輯:鄧潔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