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到了青島,面對五花八門的海鮮品牌,卻不知道該買什么海鮮了。”7月29日,來自河北的游客趙先生訴說了他買海產品遭遇的困惑。記者調查發現,盡管本市大大小小有500多個海鮮品牌,但真正能叫得響的品牌卻難找一家。“滿天星星,沒有月亮”,成為青島海鮮的一大“軟肋”。肥田卻養不出“壯苗”
市海洋與漁業局有關負責人介紹說,近年來,本市漁業經濟發展迅猛。統計數據顯示,去年,本市的水產品總產量達到132萬噸,總產值達到91億元,在全國15個副省級城市中位居第二位。以海參為例,去年全市鮮海參產量4600噸,養殖面積33000畝,養殖實現產值達4.6億元,加上其他相關產業產值,總共不下8億元。
在本市漁業整體風光的背景下,一個越發突出的隱憂卻讓海鮮行業的經營者們備感失落:雖然青島的海鮮產量、產值在全國“頂呱呱”,但500多個品牌中,青島還沒有一家海產品企業在全國叫響,甚至沒有一家企業成為島城整個海鮮行業的“執牛耳者”。“青島的海鮮市場,只有滿天的小星星,沒有一個大月亮。”市海洋與漁業局有關負責人這樣評價說。產業化程度低成長慢
肥田里為啥就養不出“壯苗”來?“分散經營,不能形成產業規模和產品深加工不足,效益低是兩大主要原因。”青島市品牌經濟發展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郭先登教授分析說,由于長期以來,本市的生產經營企業多是養殖戶“出身”,它們各自為戰,小打小鬧,為了追求短期效益,相互之間甚至惡性競爭。此外,由于科技投入不足,產品產業化程度低,質量和效益也相對較低。因此,與全國一些沿海城市相比,青島海產品在內涵和外延上都有一定的差距。多方舉措為企業補血
“青島的海產品生長環境、養殖規模等并不弱于外地,只要政府和企業合力推動,青島海鮮肯定大有作為。”市海洋與漁業局漁業技術推廣站張永舉站長這樣下了斷言。他介紹說,目前本市漁業部門已經著手來幫扶本市的海產品企業盡快長大。一方面,他們對本市海鮮生產企業、養殖戶實行“科技入戶”工程,邀請駐青海洋科研部門的專家與企業“結對子”,增強企業的科技力量;另外,實行增殖放流,通過政府埋單的方式在本市主要海域放流海產品,今年以來,已放流蝦魚蟹近億尾幼苗,這些幼苗全部由企業回捕,這將直接壯大企業規模。
據了解,前不久,市政府已經專門將海產品品牌的培植列入2005年的青島品牌培育計劃之中。今后,本市將通過政府扶持的方式來帶動整個海產品行業的品牌化發展。
南方漁網編輯:寒星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