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中國漁業報資訊: 在金融危機的大環境下,關注行業領先企業的發展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認識整個行業全局的發展狀況。而對于行業中的中小企業而言,關注大企業的發展有利于更準確地把握自己公司的發展方向。
IntrafishMedia是一家專門從事漁業和水產養殖報道的專業媒體,總部設在挪威。最近,IntrafishMedia發表了一篇文章,對目前歐洲25家主要的水產公司在金融危機的大環境下的發展情況進行了分析,并對未來全球水產業的走勢做出了預測和判斷。
文章指出,總的來說,與前幾年的快速擴大和增長相比,2008年歐洲主要水產品公司經歷了一個相對較慢的發展時期。盡管如此,還是能看出這25家歐洲主要水產公司的業務都有著不同程度的發展。一些水產加工公司巨頭,比如FoodVest和BirdsEyeIglo,在業務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擴大。數據統計顯示,這25家主要水產公司2008年的年銷售量達到了146億歐元,比2007年增加了4.3%,比2006年增加了22.4%。
文章認為,雖然金融危機對于全球各大行業而言都是一個必須面對的挑戰,但是我們也要同時看到機遇和希望,要善于取經,學習行業中領軍企業應對金融危機的本領,并在他們的帶領下,取得發展和進步。
文章在對歐洲25強進行分析的同時,還分析了中國的水產品行業及消費狀況。文章中說,在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下,面對嚴峻的經濟形勢,中國水產行業做出了積極的調整,發展方向正在發生著變化。
在過去的20年里,全球水產行業中變化最快、最為引人注目的當屬中國水產行業的發展,特別是中國在水產品再加工方面的不斷發展和進步。
中國水產業的發展速度可以用“飛速”兩個字來形容。回顧歷史,在1989年時,根據美國貿易統計數據,美國水產公司對中國的水產品出口量只有124噸,價值170萬美元(130萬歐元),其中很大一部分還是用于加工業,沒有進入中國人的日常消費。
近些年來,中國的低成本生產漸漸吸引了西方國家的目光,西方的水產公司對中國加工商的信任程度增加,并開始向中國出口一些高附加值水產品,如蟹和三文魚。僅僅十年后,美國向中國出口的水產品數量就達到了7.8萬噸,價值達到1.079億美元(8060萬歐元)。在未來,這種趨勢還將繼續發展。
2008年,美國向中國出口了27萬噸水產品,價值5.965億美元(4.49億歐元)。其中野生三文魚的數量達到了4萬噸,鱈魚達到8萬噸。和美國的情況相同,更多的歐洲國家也開始向中國出口水產品。
在目前金融危機的大環境下,消費者需求下降,人們的消費習慣正發生著變化。全球生產和貿易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2008年美國水產品出口量比上年下降了13%,這是因為在金融危機的形勢下,一方面消費趨勢向本國消費產品和生產商轉移,另一方面,長期來看能源成本和運輸成本將成為負擔。
在談到對中國水產品貿易造成影響的因素時,著名的水產品加工商太平洋恩利公司副總裁NgJooSiang先生就水產品的成本和價格談了他的看法:“在金融危機影響下,太平洋恩利認為由于成本的增加,那些原本價格低廉的水產品應該適當地提高其價格!彼慕Y論是:“金融危機會在一定程度上加速公司的發展!
文章作者認為,即使是在金融危機的大環境下,水產業仍然具有很大的發展潛力。同時也應該認識到,中國在世界水產行業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中國在扮演水產品加工商這一成熟角色的同時,也逐漸成為了世界水產品消費舞臺上的支柱。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