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提起淡水小龍蝦,大多數人的第一反應是想起那些讓人垂涎欲滴的美味:麻辣蝦球、油燜大蝦、手抓十三香龍蝦、翡翠玉環蝦……
懂點生物學知識的人則會說:這是一種外來入侵生物,來自遙遠的美洲,本名可氏原鰲蝦,一旦到了水田里,它鋒利的鉗子就會揮向水稻苗根、枝葉,對農業生產有害。“如果對小龍蝦的了解僅限于此,可以說你對湖北農產品出口一無所知!”6月10日,省農業廳水產辦副主任徐漢濤一語驚人。
他解釋,湖北淡水產品產量連續十年全國第一,而這種小生物居然僅用短短幾年時間,就從根本上改變了全省農產品出口格局,創下一個令人嘖嘖稱奇的神話。
據省出口水產協會籌備組統計,2003年湖北水產品出口創匯3000萬美元,其中小龍蝦加工制品出口額占了七成。正是依靠小龍蝦,湖北當年出口額增長了1.5倍,成為內陸水產品出口增幅最大的省份。去年,小龍蝦出口創匯超過4000萬美元。
目前,湖北已成為國內最大的小龍蝦出口加工基地。鄂產小龍蝦在國際市場上炙手可熱。
潛江萊克水產公司總經理鄭玉林自豪地說:“只要質量上不出問題,我們的小龍蝦產品在美歐市場上有多少銷多少,要求供貨的國際客商絡繹不絕,我們不得不進行篩選。”
小龍蝦帶動了全省水產品加工業蓬勃發展,目前有一定規模的小龍蝦加工企業已經發展到17家,其中10家的產品全部出口。
捕蝦熱席卷江漢平原
5月中旬,在小龍蝦加工企業最為集中的潛江市,小龍蝦收購價格節節攀升。每只重量在41克以上的小龍蝦收購價格已經超過20元/公斤,即使10克左右的幼蝦也能賣到8元/公斤。而僅在三四年前,小龍蝦價格還在1元/公斤以下。
原因很簡單。強勁的國際市場需求和越來越興旺的國內市場,吸引了更多資本投入小龍蝦加工業,原料需求日益增加。
由于小龍蝦還無法實現大規模人工養殖,只能靠在野外的河塘溝渠里捕撈,收購價格暴漲。在小龍蝦資源豐富的江漢平原,引發一股“捕蝦熱”。有的水網密集的村莊,幾乎是全民捕蝦。
潛江、洪湖、監利、江陵等地,沿途都可以看到捕蝦的人,有乘夜捕蝦的莊稼漢,有專業捕蝦的老爹,還有放學回來釣蝦的學童。“為了多捕蝦,有的人不擇手段,用燈光照、用電擊、用長達十多米的地籠下套。捕蝦網的格子越來越密,連蝦苗都不放過。有人甚至不惜在水里下藥,不僅蝦子,其他水生物也跟著遭殃。”鄭玉林對此憂心忡忡。
他說:“捕撈小龍蝦,一般在4月至8月份,一些工廠為了擴大加工量,今年早在3月份就開始收購,那時正是小龍蝦繁殖期。”
即使這樣,捕撈起來的小龍蝦,仍然滿足不了眾多企業的巨大胃口。以潛江為例,該市小龍蝦加工能力超過1萬噸,而今年預計能夠收購上來的原料不超過8000噸。
為爭奪原料,企業之間競相提價,刺激了新一波更為瘋狂的捕蝦熱。
5年之后將無蝦可捕
“湖北小龍蝦出口優勢得天獨厚,這里集中了全國60%的資源。但這股亂捕亂撈之風如果剎不住,5年之后,湖北就將無蝦可捕。”5月15日,潛江市水產局副局長潘耕直言不諱。
他強調:“這絕非危言聳聽,江蘇蝦產業的衰敗就是警鐘!”省出口水產協會籌備組專門考察了江蘇省的情況。他們在一份材料中寫道:“江蘇曾是我國小龍蝦出口的重點省份,全省有加工企業60多家,2002年加工出口2500噸,占當時全國出口量的90%。2003年1月至6月僅出口400噸左右,三分之二的工廠處于停產狀態,主要原因是無序捕撈導致資源枯竭。”
據了解,江蘇小龍蝦出口輝煌時間也就持續了五六年。如今湖北很多小龍蝦出口訂單,就是由江蘇商人轉來的。
湖北目前的狀況如何呢?省政府研究室的調查顯示,2004年全省小龍蝦的產量在90800噸左右,原料中一級品率達到40%,而江蘇、江西等省不到10%。
但圈內人士不無擔心:“大好形勢是在竭澤而漁的情況下取得的,只顧今天不管明天,很多地方小龍蝦數量已經開始大幅下降。”
5月19日,在江陵縣三湖農場青水口分場,有十多年捕蝦經驗的周中茂老人說:“今天捕了九斤蝦,是半個月來最好的一次了。這與前幾年比,小巫見大巫。當時捕蝦手段遠沒有現在多,一天卻能捕三四百斤。”
鄭玉林也深有感觸地說:“前幾年,請客人在魚塘釣蝦,用青蛙肉或者棉花作誘餌,一個小時可以釣好幾斤,如今已不再可能。”
人工養蝦路坎坷
“既然野生資源有限,小龍蝦能不能像養螃蟹一樣人工養殖呢?”但小龍蝦卻要頑強地自己選擇命運。
有人嘗試在魚塘里養蝦,結果慘遭失敗。魚塘里食物源不夠,小龍蝦產量上不來,談不上有經濟價值。有人在普通稻田里養,因為不知道蝦的習性,投資過大,收不抵支,還耽誤了糧食生產。
潛江市積玉口鎮寶灣村的劉祖權就經歷過上述種種失敗。就在他決定放棄時,小龍蝦卻帶給他一個意外驚喜。
原來,他所在的寶灣村位于運糧湖邊,有大量沒人要的冷浸田。這些田常年蓄著膝蓋深的水,種糧效益很差。2001年,劉祖權以每畝20元的價格租下60畝,不種糧食,專門養蝦。他先后花5000多元用來買圍網、蝦種,還投入飼料。結果,到第二年慘遭失敗,投資收不回。
一氣之下,劉祖權撤掉圍網,第三年重新開始種稻,不再去管那些蝦。沒想到,這些冷浸田種稻之后,蝦居然多起來。
驚喜之余,他開始下地籠捕撈,結果大獲豐收。原來,在這種冷浸田里進行蝦稻輪作,才最適合小龍蝦生長。
如今劉祖權蝦田擴大到160畝。眼下捕蝦旺季,他的80個地籠一天最多可捕250公斤小龍蝦。一個月之內,他收入了6萬元。
劉祖權不經意的成功刺激了其他村民。寶灣村已有5000多畝冷浸田被用來養蝦。5月份捕蝦高峰期,村民一天收入2萬多元。原來被人遺棄的冷浸田,租金節節攀升,由最初的20元漲到120元。
如今潛江正在總結寶灣村經驗,準備在全市推廣蝦稻輪作,發展小龍蝦養殖業。
但是,鄭玉林提醒:“蝦稻輪作,實際上還是讓小龍蝦自然生長,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人工養殖。何況像寶灣村這樣常年漬水的冷浸田全省數量并不多,寶灣村的經驗能否緩解小龍蝦資源危機,有待進一步觀察。”
南方漁網編輯:寒星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