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一、親魚池塘人工培育技術
1、后備親魚來源
冬季從湖泊等水域中挑選2足齡、體重2Kg以上的個體作為后備親魚。
2、培育池塘
整個培育過程需靜水和流水池塘各一只,靜水池塘面積10畝左右,水深1.5m,長方形,池底淤泥少于15cm,進排水方便,池內配1.5KW的增氧機一臺。流水池塘面積3~4畝,水深2~3米,園形。
3、放養
放養一般在冬季進行,野生的后備親魚需經5%濃度的食鹽水浸泡消毒后放入池塘。在靜水池塘培育的放養密度為12~15尾/畝,流水池塘培育的養殖密度為30~50尾/畝。
4、投喂飼料
飼料為適口的活的“四大家魚”魚種,由專塘培育、提供。后備親魚下塘后20天左右開始投喂,以后根據塘中飼料魚的數量及時增投。培育塘中飼料魚與鱤魚的總重量比不少于1:1,個體重量(規格)比為1:20左右。
5、培育方式
池塘培育的前二年在靜水池塘中進行。靜水培育階段的技術措施主要是,(1)及時投喂適口的活餌。(2)控制好水質,池水偏濃時及時換水,池水缺氧時及時開啟增氧機。從第三年開始,將鱤魚放入流水池塘進行強化培育,主要增加了流水的剌激作用。從當年的2月開始,培育池每星期沖水2次,每次3~4小時。自4月上旬開始,培育池的水要基本上處于流動之中,流速為0.10~0.15m/s。飼料投喂與一級培育相同。
二、鱤魚人工繁殖技術
1、親魚要求
魚齡在4足齡以上,并在池塘強化培育二年半。雄魚體重5Kg以上,雌魚體重9Kg以上。雄魚的尾鰭要長有許多追星,在尾鰭與臀鰭之間的體表(尾柄)較為粗糙,輕壓腹部有白色精液流出。雌魚腹部明顯膨大,生殖孔紅腫,外突,仰腹時,中間有明顯的內凹。雄魚與雌魚的比例不能小于3/4。
2、催產激素和注射方法
催產激素為HCG、LRH-A的混合激素,雌魚劑量為1200HCG+10μgLRH-A/Kg,雄魚減半。采用一次注射,注射部位為腹鰭基部。
3、產卵方式
采用人工催產、自然產卵的方式。注射激素后的親魚放入產卵池進行自然產卵,親魚放入產卵池后要保持四周的安靜,產卵池的水要能不停地回流。產卵開始半小時后用集卵箱集卵,由密網布制作的三角抄網將卵撈到水桶后帶水將魚卵移至環道或孵化缸孵化。
4、產卵池要求
產卵池為橢圓形,長12m、中間寬6m、兩端寬2~3m、深1.1m。放水深度1m,總水體約55m3左右。進水管直徑20cm,進水口落差60~80cm,進水管與產卵池的長軸成30º角度,使產卵池水形成回流,流速為0.25~0.30m/s。每只產卵池放親魚不超過6組。
5、孵化管理技術
孵化期間要加強管理,確保水質清新,水流通暢,出膜前后應適當加大流量,及時將卵膜從環道或孵化缸中清除。魚苗能平游時,要降低流速,防止過分消耗魚苗的體力。一般出膜后三天左右(隨水溫而變),魚苗腰點出現,平游能力加強,腸管形成,應及時下塘進入夏花培育。
三、夏花魚種培育技術
1、池塘要求
面積3~6畝,水深1.5m左右,池底淤泥厚度少于15cm、進排水方便。魚苗下塘前15天左右用漂白粉或生石灰進行消毒,消毒后將水排盡,將池底曬干(硬)。
2、養殖密度
每畝10~20萬尾。
3、飼料及投喂方法
鳡魚夏花魚種培育的前期飼料可以豆漿為主,當魚苗長至15~20mm時,可逐漸過渡到粉狀飼料。魚苗下塘的第二天開始潑豆漿,魚苗下塘后15天內,每天潑豆漿2次。開始時每畝每天黃豆用量為2Kg左右,以后逐漸增加至4Kg左右。魚苗下塘半個月后,每天潑豆漿1次、投粗蛋白含量≧44%的粉狀飼料1次,用量為1Kg ,20天后每天投粉狀飼料2次,2 ㎏/次。
4、水質控制
魚苗下塘前一天進水,用清新、無污染的外河水,進水時用100目的密網布過濾。魚苗下塘時培育池水深控制在0.8m左右,以后根據水質的濃淡和魚苗的生長情況逐步增加。通過潑豆漿和加水來調節水的肥度,在魚苗體長15mm前要使水體中有足夠的浮游植物,魚苗在15~20mm的生長階段,塘中應有大量的浮游動物產生。
5、起捕
夏花魚種達50mm左右時要及時捕撈,捕撈運輸前,要將魚苗拉網鍛煉1~2次。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