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煙臺晚報報道 這兩天,“趕海難”的話題引起眾多市民的共鳴,但也有一些人士對此不以為然。部分海域承包者表示:市民來趕海,侵犯了他們的利益,二者之間沒商量;而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則表示:市場經濟條件下,沒有免費午餐。玩,是要付出代價的。
煙臺長生集團一位曲姓副總對記者說,從濱海假日酒店到海韻廣場,海岸線長約1.5公里,該集團依法取得了這片海域的使用權,主要用來養殖海參。他說,他們每年都向國家上交管理費用。承包者每年還要向海里投放海參苗、小蛤等,投資不菲。為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自然不會允許外人隨便進入“領地”。
據該集團保衛科曲科長介紹,他們每天派出20多名員工在海邊看守,但依舊防不勝防,屢有市民或外地游客擅闖“禁區”,順手牽羊撿拾藏匿在礁石下面的海參。至于市民們反映強烈的看海人員態度粗暴的問題,他認為并沒有那么嚴重。“我們經常教育員工,遇到不知情的趕海者時,要先告知,再勸其離開,并要求趕海者把撿拾的海珍品拋回海中!边@位保衛科長抱怨說,有些市民“竭澤而漁”的趕海習慣令他們深感頭疼。“連手指甲蓋大的小蛤、黃豆粒大的小香螺也不放過。其實,這么小的東西并不好吃,可趕海的人就是等不及它們長大。”他說,如果不加干預,趕海者便會蜂擁而至,進行掠奪性的采挖,漁業資源很快就會被掃蕩一空。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向記者表達了這樣一種觀點:市場經濟條件下,再像過去那樣隨便趕海、釣魚已不太現實了。市民應樹立有償用海的意識。
他說,兩年前,他所在的企業投資在豆卵島周圍進行人工造礁,如今已收到良好的聚魚效果,在人工魚礁區可以很輕易地釣到1斤多重的野生魚類。考慮到煙臺有眾多的“釣魚迷”,該企業專門成立了海釣俱樂部,提供有償服務。但“釣魚迷”們并不買帳,費盡力氣,也只發展了不到20個會員,最后只得放棄。
這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認為,好多人并不是掏不起這幾百塊錢,關鍵是沒有這個消費意識。隨著人口膨脹、環境污染以及捕撈技術越來越發達,漁業資源枯竭是必然的,這是世界性的問題。過去那種一半海水一半魚、蝦蟹貝類俯拾皆是的狀態已不可能再現。涵養漁業資源需要巨大的投入,必須走市場化的路子。因此可以說,釣魚、趕海的免費午餐時代已經終結。
編輯:鄧潔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