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科學家們通過對鮭魚的研究發現同一種類鮭魚的大腦基因表達根據不同的生活史會有很大的不同。這一研究表明在淡水區域出生,在海洋生長的大西洋雄性鮭魚與出生后沒離開過淡水環境的相比,基因中有大約15%表達有明顯差異。這一發現刊登在7月英國皇家學會(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網絡版期刊上。
鮭魚一直是在深海中成長,但當他們成長到繁殖期準備交配時,就會開始從深海游向陸地的淡水河流,一旦進入陸地的淡水河后,會一路溯河而上,游到河流的上游高冷地區去交配并產卵。等產下卵后,成魚達成繁殖后代的目的,就會紛紛死亡,留下成群的卵等待孵化。當卵孵出幼魚時,這些幼魚開始一路降海而下,游到河流的下游,出海回到他們父母成長的深海中生活。等他們成長到繁殖期時,又開始回游到陸地的淡水河。這樣周而復始,形成深海鮭魚回游的生活周期循環生態。
哈佛大學與麻州大學,以及美國地質調查所(the US Geological Survey)三地研究者一起完成的這一項目。他們對完成了回游生活史的雄性和雌性鮭魚與沒有離開過淡水的“偷偷摸摸”留下來的雄魚(長大后尺寸小很多)進行了比較。結果令人驚訝的發現,這兩種雄魚大腦中將近3,000個基因有不同的表達。哈佛人文與科學學院(Harvard's Faculty of Arts and Sciences)的博士后Nadia Aubin-Horth說,“因為這些雄魚屬于同一種類,并且是在相同的野生環境,只是它們的生活史不同,所以我們沒有預料到會有如此多的基因表達差異。而且,在17個種類區別基因中有一些在這兩種魚中也表現出不同的活性水平。”
研究者發現“偷偷摸摸”留下來的鮭魚的生長基因受到抑制,而與繁殖有關的基因表達量會增加,這一有趣的現象是十分有意義的,因為鮭魚的大小尺寸與繁殖成熟速度與鮭魚貿易相關。除此之外,Aubin-Horth和她的同事也發現與學習和記憶相關的基因在沒有完成回游的鮭魚中會高量表達,目前還不清楚為什么會出現這些差異。
這項研究不同于以往在脊椎動物中進行的實驗,因為研究者將麻州西部康涅狄格河支流中捕獲的野生個體與利用新功能基因組技術同時模擬不同組織成千上萬的基因這一方法結合了起來。“利用這一途徑進行研究是十分困難的,因為我們缺少足夠的條件去檢測基因表達。”Aubin-Horth說。
編輯:鄧潔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