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赤眼鱒又名紅眼,屬鯉形目、鯉科、雅羅魚亞科。自然分布于江河湖泊的緩流水域、是長江名貴的野生經濟魚類。赤眼鱒肉味鮮美、肉質細嫩,適應性強、雜食性,棲息于水體中層。通過試驗表明易于人工馴化養殖,具有極好的開發前景。
赤眼鱒形似草魚,體色銀白、背部略顯深灰色。眼的上緣有一顯著的紅斑,故名紅眼。
一、親魚的采集、馴養與培育
據對沿江漁民調查,赤眼鱒多在沿江的江汊,蘆葦、草灘的溝汊等滯流區域棲息覓食。該魚20世紀80年代在以上水域的捕撈中尚屬常見魚類,但數量較以往相比要少得多,90年代以后就很少了,特別是近幾年來則更為少見。我們2001、2002年的兩個冬春在靖江、泰興等沿江地段僅采集到45尾、規格200-600克/尾。加之該魚性急善跳,起捕后易于損傷而造成死亡,運輸也不太方便,采集難度大,死亡率高。為了提高采集運輸成活率,我們通過多次試驗研究,采取了麻醉暫養、運輸的方法,達到了良好的效果。
馴養培育池面積1畝,水深1.5~2米,池底淤泥15~20厘米,長江水源、無污染,用生石灰清塘。
培育池中除放養少量花、白鰱外,未放其他魚,投喂飼料采用了斑點叉尾鮰成魚浮性料替代,粗蛋白32%。每天上、下午各投喂一次,投喂量以15~20分鐘吃完為準。并于4月底、5月初開始增投浮萍,水體透明度保持在30厘米左右、溶氧5毫克/升以上。通過專人精心的飼養管理,經過一年時間的馴養培育,尾增重550-650克,取得了良好的馴養培育效果。
親魚培育是取得人工繁殖成功的關鍵,所以對親魚培育的飼養管理工作至關重要。我們在日常管理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強了越冬前的喂養工作,適當增加動物性飼料。越冬前進行一次藥物全池消毒,并加深池水至2米,使其安全越冬。越冬后采取拉空網的方式以翻動底泥,增強池底的通氣性、打破魚的群集狀態,促進魚的早開食、并適當降低水位,以利提高水溫,提高魚的攝食能力。3月份即開始適量投喂,逐步誘食定點,以便觀察魚的攝食活動情況。4月份增投浮萍,5月份在池內可保持一定數量供親魚攝食,以滿足親魚的營養需求,促進性腺發育。
二、人工繁殖試驗
赤眼鱒一般經過兩冬齡可達到性成熟,在自然水域6-8月為產卵期。
1.催產
在2003年6月在對親魚性腺發育情況檢查的基礎上,于7月17日上午8:00拉網,選擇了兩尾性腺發育良好的雌魚和一尾輕壓可見精液的雄魚進行催產注射,水溫 26.5℃。催產藥物在2002年試驗研究的基礎上選用了促黃體釋放激素類似物等藥物的組合劑,分別進行一針注射與兩針注射的催產試驗,雄魚在雌魚第一針注射時適量注射催產劑。為便于檢查,注射后將魚放置在網箱中放養。晚上8:30時對一針注射的雌魚順利地進行了人工授精,對另一尾雌魚進行了第二針注射,8小時后進行人工授精。但因雄魚精液偏少,授精率稍差一些,兩尾雌魚計產卵50萬粒左右。
2.孵化
(1)孵化工具
①浮盤:分為1米×1米×0.15米與1米×0.5米×0.15米兩種規格。四周用木板制成,邊框、底部用篩絹繃緊蒙合而成。浮盤為放卵孵化用,置浮于水面。
②水泥池:規格4米×2米×1米,設有進、排水閘閥。放置浮盤進行魚卵孵化和魚苗脫膜后繼續孵化用。
(2)孵化用水 長江水源,使用前沉淀、消毒、砂濾,以保證水質清新。
(3)孵化方式 置浮盤于水泥池中,每池放6只浮盤、大小各三只,兩只水泥池計設置浮盤12只,每平方米浮盤放卵5萬粒左右。浮盤的上方設有噴淋水頭,在浮盤里放置氣泡石充氣增氧,卵粒在浮盤中均勻翻動,且無死角,孵化水溫27-28.9℃。
赤眼鱒為沉性卵,青灰黃色,粒徑約1.2毫米,吸水后卵徑基本穩定在5毫米左右,在動態水中呈懸浮狀態。
孵化10小時后檢查受精率為62%左右,孵化20小時開始脫膜,24小時脫膜基本結束,尚有少數卵長達30小時脫膜。
脫膜后將魚苗從浮盤中轉入水泥池中繼續培育,在池中均勻設置氣泡石充氣增氧,同時起到翻轉水流的作用,經檢查無滯水區,布苗均勻。孵化65小時魚苗開始平游、活力強,于7月22日晨魚苗出池下塘,孵化時間105小時,下塘魚苗25萬尾,孵化率80%以上。
浮盤與水泥池組合式孵化方式,在整個孵化過程中采用了噴淋與充氣相結合的增氧、翻動水體技術。通過虹吸排污、排水與適量加水來控制水質,達到了良好的孵化效果。
三、魚種培育
1.培育池
1號試驗池面積1.6畝,水深1-1.5米,用強氯精清塘消毒、過濾進水。
2.水質培育
魚苗下塘前兩天施放經充分發酵的雞糞150千克,水呈油綠色,水質爽活,透明度30厘米左右。在魚苗下塘后配以豆漿使用,保持良好的水質。
3.喂養管理
下塘魚苗25萬尾,畝放密度15萬尾。魚苗放養后每天潑灑豆漿兩次,每次用黃豆 0.5千克,逐步增加到1千克,潑灑豆漿10天,既培肥了水質滿足魚苗對天然餌料生物的需求,豆漿也是魚苗的直接餌料,達到了水質良好穩定的效果。10天后增投豆粕粉與次粉用水調制后沿水邊間斷式條喂、點喂,并逐步減少豆漿的使用量。隨之逐步過渡式投喂斑點叉尾鮰微顆粒浮性配合料,五六天后全部使用微顆粒料,每天上、下午各投喂一次,投餌量以20分鐘基本吃完為度。
4.水質調控
5-7天加水一次,每次5-10厘米。15天使用一次生物菌,保持水質爽活,透明度 25-30厘米,溶氧4-5毫克/升,pH 7.4-7.6。
5.生長情況與分塘放養
經過20多天的飼養、8月11日檢查夏花規格已達到3-4厘米,成活率70%以上。由于存塘密度較大,于8月20日拉網分塘35.5萬尾,以畝放1萬尾的密度分放在一只1.5畝與兩只2畝的三個池塘中培育魚種。
分塘后繼續投喂斑點叉尾鮰浮性料,并配以少量蕪萍培育魚種。9月25日拉網檢查規格均達到10厘米以上,成活率90%以上。僅70天不到的培育期就達到了10厘米規格,這說明赤眼鱒苗種階段具有較快的生長速度。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