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一、病情與病原 2001年11月中下旬,我市多家育苗室的鮸魚(M. miiuy)苗均暴發淀粉卵甲藻病。在23-21℃水溫下,發病率高達80%以上,死亡率約50%,有的全軍覆沒。病原體為淀粉卵甲藻,外形為圓形、橢圓形、梨形,一端有多條細長能伸縮的根足狀假根伸入魚體組織,靠近假根狀突起處有一個長形的紅色眼點,有一條口足管。
二、流行、癥狀與危害 該病于3~9月,水溫20~30℃時流行,是室內育苗主要病害之一,一般在其投喂橈足類幾天后發生。病原繁殖與傳播速度快。 卵甲藻寄生在魚體的鰓、皮膚和鰭上,刺激病魚組織分泌大量的粘液,形成白色膜囊將蟲體包住,肉眼可見有小白點,但其白點比刺激隱核蟲包囊小得多,鏡檢病魚的組織表面時可見到,且不作運動。被寄生的鰓呈貧血或充血,或鰓絲成棍棒狀。嚴重者皮膚潰瘍,鰭條腐爛。 嚴重的病魚在水面漂游或橫臥水底,呼吸加快,鰓蓋開閉不規則,不攝食。終因身體消瘦、鰓組織嚴重受損,窒息或衰竭而死。
三、病因分析
1、由橈足類直接帶入育苗池中,寄生于魚苗體表。
2、隨著魚苗的長大,一方面密度加大,另一方面隨著投餌量加大,殘餌與排泄物增加,使池水富營養化,給病原體的繁殖提供了適合的環境條件。池塘養殖的魚類,也常見此病。
3、21~23℃的育苗水溫也是該病原體繁殖的適宜溫度。
4、育苗工具交叉使用,可引起病原體的傳播與蔓延。
四、防治方法
(一)預防方法:
1、投喂橈足類時,要嚴格消毒。用20~50×10-6福爾馬林浸浴5min左右,育苗的工具也要注意消毒。
2、育苗池內保持適當的仔稚魚密度,切忌過密放養。
3、在育苗期間,認真搞好池底吸污與換水,以保持水質清新。
(二)治療方法
1、用淡水加呋喃唑酮25×10-6浸浴,時間視魚體情況而定,連續2-3次。
2、用1~1.2×10-6硫酸銅浸浴,2~10h,隔天再一次。
五、建議
⑴在育苗生產中采用流水培育,最好使用循環水育苗。
⑵預防時比重降至1.010以下較好,否則無法控制卵甲藻的繁殖。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