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長蛸(Octopus variabilis Sasaki),隸屬軟體動物門,頭足綱,八腕目,蛸科(Octopodidae),俗稱長八帶魚(短蛸俗稱八帶魚)、鲅須。在我國南北各海區均有廣泛分布,其中北部海區略多。長蛸個體大、肉質肥厚鮮美、營養豐富,富含蛋白質和氨基酸,可食用部分占總體的90%以上。肉除鮮食外,還可以加工成干制品,食用方式多種多樣。其內骨骼(中藥名海螵蛸)和墨囊具有較高的藥用價值,有止血、抗癌等功效。因而長蛸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目前我國產長蛸除少量內銷外,大多數出口韓國,供不應求。
在天然海區長蛸主要營底棲生活,為沿岸底棲種類。春季長蛸多在低潮線以上活動,夏秋兩季多在潮間帶中區,冬季則在潮下帶深潛,具有短距離的生殖和越冬洄游習性。其多利用腕足在海底爬行,也能憑借漏斗噴水的反作用短暫游行于底層海水中。其生活場所多為泥底,少數為沙泥底或礁石底。長蛸可用其腕足挖洞棲居,尤其在其繁殖季節。天然海區長蛸多將卵產在自挖的洞中孵化,少數產在礁石縫隙及海螺殼中。主要以蟹類、蝦類、貝類和底棲魚類為食,其攝食兇猛,通常在夜間進行攝食活動。遇敵害或受到驚擾時會噴射墨狀液體掩護其逃走。
長蛸體長約25~95厘米,個別可達1米以上,體重約60~350克。隨大小不同其市場價格差異明顯(低于100克個體價格明顯高)。長蛸體色通常呈淡黃褐色,有變色習性,在受到驚擾時體色變深,驚擾排除后體色會逐漸恢復。此外人工養殖時一旦水質不良或鹽度偏低,會變為淡白色。長蛸胴部呈長橢圓形,有一對眼,較小,有八只腕足,長短不一,其中雄性右側第三腕足演變為交接器。腕足上有兩行吸盤。長蛸為雌雄異體,天然海區多在4~7月進行繁殖。通常將卵產在自挖的洞中,少數產在礁石縫隙及海螺殼中。長蛸懷卵量較少,體重200~300克的長蛸通常懷卵140~200粒(筆者解剖過上百只長蛸,還沒有懷卵量超過200粒的)。其卵子分批成熟,在其體內卵子被一層較厚的透明膜所包裹,呈球狀,即將產出的卵游離松散,呈淡黃色。此外長蛸體內還有許多尚未發育到期的卵子,也被膜包裹,大小不一。產出的卵子呈長茄形,長徑20.4~22.7毫米,短徑6.9~8.1毫米,產出體外后穗連在一起,呈葡萄狀或菊花狀。天然海區雌長蛸具護卵習性,產卵后通常守在卵旁看護,直至卵子孵化完畢。剛孵化出的仔長蛸約30毫米,外體特征與成體相似,生長迅速,一年可達300~450毫米。
目前長蛸的養殖苗種主要以天然捕撈為主,其數量少且成活率低,已遠遠不能滿足日益增長的養殖需求。筆者于今年4~7月在秦皇島進行了長蛸的人工繁育,現將長蛸的人工繁育技術介紹如下,希望能夠給相關業者以參考。
1.親體選擇與培育親體培育池以50~100米2為宜,水體太小效果不好,池深在1.2~1.5米左右,布排氣石按每2~3米z布一個氣石。在池中需要設置長蛸隱蔽物,筆者使用的是空心磚、PVC管,隱蔽物不能太少,以每尾親體一個隱蔽物為宜。親體入池前應對養殖池進行徹底消毒,可用高濃度漂白粉刷洗池壁、池底、氣石、氣管及所設置的隱蔽物,再用清潔海水沖洗干凈備用。長蛸喜弱光,因此需在培育池上遮光。培育用水應為經砂濾的清潔海水,如果在自然海區長蛸繁殖季節進行人工繁育,可按自然水溫,不需要另行加溫;如果反季節育苗則水溫需在14~22。C間,親體入池為14℃,以后每隔2天提溫o.5。C,直到22。C為止。此外,培育用水需特別注意鹽度問題,長蛸對鹽度非常敏感,在鹽度低的水中會出現體色變白、不攝食、體質下降等問題,因此最好使用天然海水。育苗用親體應在其繁殖期從海捕個體中挑選,選擇體長在40厘米以上、肢體完整(主要是腕足完整)、體色正常(呈淡黃褐色)、個體健壯的親體,雌雄比為1:1,開始可雌雄分開暫養,經常檢查其雌性性腺發育情況(雄性長蛸發育較快),待其近成熟時與雄性混養交配。親體培育密度控制在2尾/米2左右,餌料以蟹蝦為主,筆者曾實驗多種餌料,長蛸最喜攝食蟹類,其次是蝦蛄,而各種貝類如貽貝、扇貝、文蛤等攝食很少,小雜魚則基本不吃。每日投喂1次,通常在傍晚投喂(長蛸白天很少攝食),投喂量為親體體重的8%~10%,再根據長蛸攝食情況適當調整。水質良好時長蛸會旺盛攝食。長蛸對水質要求較高,培育期間每日應大換水一次,同時清除殘餌及糞便,其他時間應微流水,總體循環量應在每日300%以上。在整個培育過程中,應盡量保持安靜,避免刺激親體。
2.產卵與孵化長蛸的交配與產卵均在夜間進行,待雌蛸與雄蛸混養后,應每日晚間仔細觀察。長蛸雌雄交配往往非常激烈,每對交配時間大約在15~20分鐘,交配后不久雌蛸即可產卵,卵子是一粒一粒產出的,產出后在水中粘附在一起呈葡萄狀或菊花狀。卵子通常產在隱蔽物中。第二天大換水時需將卵子和死掉的個體揀出。長蛸在交配后往往出現一些死亡,死亡率約每日5%左右,死亡的個體90%以上為雄性,死亡個體胴部都有一個很深的口,均為其同類喙狀嘴所傷,但究竟是雌性所為還是其他雄性所為尚不清楚。揀出的卵子用50毫克/升的聚維酮碘消毒30秒后沖洗干凈,放入孵化池進行孵化。孵化池大小均可,孵化水溫在19~20。C,孵化用水應為砂濾清潔海水,需放入5毫克/升的EDTA,以防止重金屬離子的損害。孵化時可將成串的卵子放入網袋中,或使用扇貝養殖籠每層放一串卵子,然后再懸掛在水中孵化。孵化期間最好每日微流水,日循環量在200%~300%左右。經常檢查網袋,剔除死卵,死卵呈白色不透明且無光澤,正常發育的好卵晶瑩透明且有光澤,死卵對其他好卵具有嚴重危害(一旦出現死卵,其周圍卵子會很快停止發育)。
3.幼體培育 剛孵化出的幼體長約30毫米,其外觀與成體幾乎完全一致。在其胴部有一白色卵黃囊,一般3日后逐漸被吸收。幼體培育時的放養密度一般為100~150尾/米3,長蛸幼體喜附著在池壁上休息,因此應在水中懸吊附著基供其附著。培育用水應為經砂濾的清潔海水,鹽度在30~32左右,前10日培育用水可用1毫克/升二氧化氯消毒12小時后使用,15日以后使用天然海水。幼體培育水溫為20~25。C,逐漸提高水溫,每2日提溫不超過0.5。C。前10天每日換水50%,以后改為微流水,循環量逐漸增大。孵化后第三日開始投喂鹵蟲無節幼體,保持在水中2個/毫升左右密度,鹵蟲無節幼體在投喂前用營養強化劑強化12tJ、時后使用效果更佳;幼體孵化后15天左右開始投喂魚糜,鹵蟲無節幼體與魚糜需同時投喂5日以上以進行餌料轉化,魚糜每日投喂5次,投喂不能過快,投喂魚糜時應防止水質惡化。幼體培育前期微充氣,后期中等充氣,不宜激烈充氣。培育前10天不吸污,以后每隔2日吸污一次,隔一個月左右需倒池一次。幼體培育期間應盡量少用藥,尤其是抗生素類藥物,以避免損害幼體體質。一般幼體經50天左右的培育可長至100~120毫米,此時即可進行成體養殖。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