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2004-9-21)編輯部:家住嵊州市剡湖街道龍會新村的周德洪老人近日給筆者打來電話,稱在剡溪邊發現一些“怪螺”,要求筆者前去調查。
在周大伯的陪同下,筆者在嵊州大橋到南橋之間,看到了一些紅色的卵塊粘在堤壩壁上,南橋橋腳下尤為集中,許多鮮紅的卵塊粘掛在水泥壁上,令人毛骨悚然。在現場,筆者捉到了一顆“怪螺”,其外觀與普通田螺十分相似,但個頭比田螺要大,螺殼內壁可以看到褐色的花紋。
筆者將捉到的“怪螺”送到了嵊州市疾控中心,專家斷定為福壽螺。據專家介紹,福壽螺系大型水生螺類,原產南美阿根廷,被國家環保局列入16種“危害最大的外來物種”。福壽螺是某些傳染病源的中間宿主,如果生吃或者食用未煮熟的螺肉,容易引起食源性廣州管圓線蟲病。一旦感染此病,線蟲幼蟲會入侵人腦,損害中樞神經系統,引起嗜酸細胞增多性腦膜炎。7年前,溫州曾發生過55人集體發病事件。為此,專家提醒市民,福壽螺不能隨便吃。至于剡溪內的福壽螺是否有傳染病源寄生,嵊州市疾控中心將請省里有關專家鑒定。
據介紹,福壽螺繁殖速度驚人,1只雌螺經1年兩代可繁殖幼螺32.5萬余只。由于是“外來客”,福壽螺在我國農田生態系統中沒有天敵,對水稻、茭白、菱角等農作物危害很大。(浙江日報)
采集:姜玲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