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水母網資訊:多數企業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
在中國水產業與世界消費市場的風云對話中,煙臺水產出口加工業,有著一定的話語權:1993年之后,全市漁業總產值就超過陸地除果業外的種植業產值,而到了2000年之后的巔峰時段,水產加工出口創匯,一度占到全國的七分之一。短短幾年時間,以此為業的350家企業聚群裂變,形成蔚為壯觀的產業規模。
在這300多家企業中,做歐洲市場的占據“半壁”,做日本市場的約有三分之一強,其余則是美國、韓國等幾個少數市場。令人稱奇的是,98%以上的企業,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專注于開拓單一市場,能夠成功擁有東西方兩地市場的,屈指可數。
多數對歐或對美市場的企業苦于“外需萎縮”,而對日出口的加工同行們,則掙扎于“嚴苛的標準化生產”,最直接的解決之道是什么?答案一眼即可看穿:多元化。
據說,學名被稱為“百足蟲”的蜈蚣,步足最多的,達到173對,切除半數仍可行進。在實體經濟中,制衡分擔市場風險,不少產業一般都有“百足蟲”精神。問題出現了,為什么水產品出口加工業卻“一意孤行”?
東西方客商口味截然相反
日本客商條件“苛刻”,在水產加工業里眾人皆知的。
開發區水產企業“永康食品”,在我市對歐出口企業中頗有名氣。對日本客商的苛刻要求,體會很深。這家企業的有關人士就這樣講:“在招商性質的國際食品博覽會上,靠產品的品質,你可以打動歐美客商,卻不可能招到一個日本客戶。據我所知,在日本海洋食品行業,招商靠的是‘口碑相傳’,這給我們的開拓,帶來了極大的難度!”
“日本客商來企業考察很‘奇怪’,他們不進辦公室,也沒進車間,只是去餐廳吃了一頓飯就走了!”提起之前的“一次寶貴的招商經歷”,另一家企業的負責人說。事后,他分析,日本客戶可能是通過“伙房操作間或者衛生間”的衛生狀況,來判斷企業在車間管理的安全水平。至于是哪個細小疏失而導致的招商失敗,他至今也沒想明白。
招商難,生產門檻高,“歐美轉日本”難度可見一斑。
“日轉歐” 被誰擋在了門外?
按記者之前所揭示的市場特質來講,做日本市場的標準化管理,高于對歐美。如果比作兩只圓,日本應屬“大圓”,歐美則是“小圓”,兩者似乎類似這種從屬關系。換言之,能做日本市場,就應該順利轉戰歐美市場。
事實并非如此。
此話怎講?記者曾在之前的文中提到,由嚴刑峻法所產生的食品責任,貫穿到整個的日本工商鏈條。成功在日本市場立足的企業,不僅是做到了標準化生產“表象”,更重要的是養成了一種區別于一般企業的獨特性格——“信托責任”。
海和食品董事長王大軍講,“日本轉歐美”的確不存在技術門檻,差異在管理習慣上。以鱈魚產品為例,日本客戶一般要求“去腥、脫骨和風干”,同時要求產品的外觀大小、形狀,要像‘一個模子刻出來的’。而因終端消費習慣不同,歐美客戶一般需要的是“原料魚”:切塊裝袋。
“長期以來,別說是管理者,就是一般工作半年以上的工人,都會養成對安全‘多疑’的性格,總會在安全生產上‘患得患失’,自覺不自覺就放慢了生產速度。而歐美訂單一般是短單和急單,對供貨期要求嚴格,兩種模式急切之間難以轉換。這一點,就成為我們轉產的短板!”王大軍解釋。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