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新華網資訊:近年來,大規模滸苔“綠潮”頻頻侵襲山東沿海。中國科學家表示,目前已經能在滸苔暴發前估量海水中的滸苔數量,為預防滸苔災害和減輕災害損失奠定基礎。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逄少軍表示,這項技術可以在滸苔處于顯微階段,即當肉眼還看不見時,預測海水中的滸苔數量,這將是未來預測滸苔暴發規模和時間的技術基礎。
今年以來,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科研人員通過提取黃海海域多個站點的海水水樣,嘗試計算單位量海水中的滸苔數量。
科研人員多次試驗后發現,在海水水樣中注入氮、磷等營養鹽成分,并將其轉到溫度為18攝氏度和適合的光照強度下,光照周期為白天12小時和夜晚12小時,大約15至20天后,海水水樣中的滸苔便全部形成。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應用這一方法在2009年黃海綠潮形成的初期、暴發期和后期對黃海海域水樣進行了4次調查研究。調查發現,滸苔暴發之前,表層海水滸苔數量較多,隨著深度的增加,逐漸遞減。
2007年至2009年間,黃海連續3年暴發了大規模漂浮滸苔,在潮流和風力的共同作用下,滸苔由黃海南部向北部漂移并大量聚集。
據衛星監測,近年來出現在山東海域的滸苔并不是在當地海域中形成,而是從江蘇附近海域通過洋流和季風漂流而至。中科院海洋研究所人員2008年底開展的一項調查也發現,青島附近海域并不存在黃海滸苔優勢種。
逄少軍介紹,黃海海域近年來暴發“綠潮”是黃海滸苔優勢種的特殊生長和繁殖特點、黃海潮流和風力影響、江蘇沿海周期性高密度水產養殖等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逄少軍說,滸苔雖然無毒,甚至日本附近海域栽培滸苔還可以食用,但滸苔大量堆積后腐爛繁殖時需要消耗大量氧氣,對海底生物生存構成威脅。同時,如果滸苔得不到及時清除,腐爛時會發出惡臭,影響沿海旅游業發展。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