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通信基站為漁民架起了空中安全網。本文圖片由本報記者 徐丹偉 攝
我省在國內最早利用手機信號定位技術,成功地搜救遇險漁船,并開創了海上搜救中心與地方通信部門聯手建立 《海上搜救通信應急聯動預案》的先例,為漁民在近海張開了第一張安全網。
我省新建立的漁業超短波安全救助網已正式投入運行。通過遠程遙控技術手段,設置在高山或海島的基站電臺實現了接收遇險報警、發布緊急通告、選呼、群呼等功能,進一步提高了近海漁船的安全系數。
兩年救起300名漁民
我省是海洋漁業大省,從事漁業養殖、捕撈等作業的船只眾多,漁船和作業漁民在海上遇險的情況每年多有發生。
從2008年年初至2009年12月末,我省海上搜救中心共實施對漁業船舶的救助行動58起,救助遇險漁民304人,救助漁業船舶60艘,協調出動各類救助船艇259艘次,直升機20架次。
在我省海域范圍內的漁船、商船、海上航空器、海上鉆井平臺……無論哪里出現事故和險情,海上搜救中心接警后都會盡最大努力組織協調各方救助力量實施海上救援。
“長期以來,漁船最主要的報警手段是漁業的高頻系統,其次就是通過漁民的手機電話報警。”遼寧海事局搜救應急辦公室副主任陸軍告訴記者,“一般來說,漁民們目前還很少采用其他一些較為先進、但需要更多投入的通信手段。 ”
而在絕大多數商船上,一般都有較為先進的求救裝置,如AIS(船舶自動識別系統)、海事衛星電話等,有的船上還有應急無線電示位標,這些先進的裝備為商船在海上航行提供了較大的安全保障。一旦遇險,有時甚至不用船上人員主動報警,險情就會自動被岸上的監控人員發現,及時派出搜救力量予以救助。
“海上搜救成功與否受很多因素影響,如遇險人員報警的位置、出現險情的基本情況、當時的海況和天氣情況、組織協調情況等。 ”陸軍說,“而及時報警,迅速確定遇險船只的位置則是實施有效海上救援的前提。 ”
相比較而言,由于通信報警手段落后,海上作業的漁船一旦遇險,比商船更難發現和確定搜救范圍。長期以來,漁民海上作業的安全風險不但成了漁家的一塊心病,也困擾著海上救援組織。
“最后一次手機通話”定位置
漁船遇險時,漁民在描述自己所處位置的時候,常常說“我在某某漁區捕魚”,然而,海上漁區的范圍一般都很大,僅僅依靠漁民的描述很難確定遇險漁船的位置。而在手機信號較好的海域,漁船上遇險人員的最后一次手機通話,將為搜救人員提供非常重要的信息。
2007年4月12日,省海上搜救中心接到報警,3名漁民駕駛著兩艘漁船,于4月10日10時由龍王廟出發,駛往葫蘆島,在11日下午4時,當行駛到交流島水域時失去聯系,請求救助。
接報后,該中心立即啟動應急預案,組織力量進行搜救。由于該漁船上沒有定位系統,搜救中心只能通過當時的潮流和風向大致判斷這兩艘漁船應該在長興島附近,但經過大規模的海上搜尋,卻未發現兩艘遇險漁船。后經搜救中心協調大連移動通信公司對遇險漁民的手機進行定位,確定了手機機主與家人最后一次通話時所在的區域。
根據這一重要信息,搜救人員立即根據當時的風向、海水的流向和船舶航行的方向重新劃定了搜救范圍,派出北海第一救助飛行隊所屬救助直升機前往搜尋,很快就在長興島西側海域發現了遇險漁船。 3名漁民被順利救起時,船上早已斷糧斷水,并且失去了動力。
我省海上搜救中心與省通信管理局聯合頒布實施了 《遼寧省海上搜救通信應急聯動預案》,在國內率先建立了海上搜救通信應急聯動機制,為搜救中心及時、準確掌控海上遇險漁船、人員位置信息,快速、高效地組織救助行動,保障國家和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提供了制度保障,提高了海上搜救工作效率。
50海里內安全通信
2008年,我省海上搜救中心與省通信管理局共同組織了一次海上搜救應急通信演習。演習中對海上手機信號覆蓋的情況進行了測試。結果發現一般在距海岸10海里之內手機信號基本都能夠覆蓋;一些附近基站建設密集的區域距海岸30海里的海上也有手機信號;再遠一些,手機就基本沒有信號了。事實證明,用手機定位搜尋遇險漁船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為解決距岸30至50海里內作業漁船的安全通信問題,我省著手建立近海漁業超短波安全救助網。
目前,我省近海漁業安全救助通信網岸站系統由省通信中心,丹東、大連、營口、盤錦、錦州、葫蘆島6個市通信中心和長海、綏中兩個縣通信分中心以及13座安全通信基站組成,各通信中心實行全年、全天候24小時值守,通過遠程遙控設置在高山或海島的基站電臺實現接收遇險報警、發布緊急通告、選呼、群呼等功能,是全國“安全網”的重要組成部分。
“安全網”為近海作業漁船提供安全通信服務,將在漁業海難的預警、預防和救助工作中發揮重要作用,于2009年投入正式運行。截至2009年11月,全省9個通信中心(包括分中心)共發布預防風暴潮、寒潮、大風警報及航行警告通播229份,接收報警信號464次,參與遇險和緊急通信13次,成功救助漁船4艘,救助漁民26人。
此外,2009年我省還為全省漁船補貼配備了新型漁用對講機1000臺,使全省配備應用新型漁用對講機數量增加到2000臺,占全省對講機總數的1/4。根據項目預算,1000臺對講機需資金140萬元,其中國家財政承擔50萬元,省財政承擔50萬元,剩余40萬元由參與項目的地方財政承擔或配備對講機的漁民承擔。
新型漁用對講機符合近海漁業安全救助通信網要求,具有自動緊急遇險報警、GPS定位、自動接收氣象和緊急通知等特殊功能,將會進一步發揮近海漁業安全救助通信網的作用,增強海上安全自救互救能力,提高海洋漁業安全預警、預控和搶險救助效能。據悉,在未來一段時間內,省海洋與漁業廳將完成為全省7000余艘機動漁船配備補貼新型漁用對講機的預定目標。
從被動等援到積極互救
在惡劣天氣情況下,海上的能見度非常差,即使兩船之間距離很近,也常常彼此看不見對方。
營口漁民侯延強在海上遇險時就曾經遇到過這種情況。當時,海上風浪太大,他根本看不清對面駛過來的大船,因此不但沒有機會求救,還差點與大船相撞。
而在與大船擦邊而過后,驚魂未定的他回過神兒來再想求救時,卻又沒有任何手段與對方聯絡……
近海漁業超短波安全救助網的建立,使安裝新型漁用對講機的漁船在30海里范圍內可實現相互間通信暢通,船岸通信距離增加到40至50海里,為海上遇險漁民從被動地等待外界救援,到積極主動地互相聯絡,彼此守望相助、開展互救提供了可能。
“我們建立近海漁業超短波安全救助網、為漁民配備應用新型漁用對講機的目的,主要是為了配合好海上搜救中心開展救援工作。”大連漁政管理局通信中心主任王興華告訴記者,“同時,我們也能利用這套海上通信‘安全網’及時地聯絡和組織好漁船,在遇險時積極主動地開展自救和互救。 ”
對于船只之間開展互救,遼寧海事局搜救應急辦公室副主任陸軍認為:“根據多年來的海上搜救經驗,從遠處調動船只、快艇甚至飛機趕往出事海域,再快也需要一定的時間,不如協調附近的船只就近施救來得及時有效。 ”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海洋綜合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