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編者按:藍色經濟,是當下深入人心的一種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新理念,強調的是經濟、文化、社會、生態的協調發展。當前,我國沿海已基本形成了“三大五小”的海洋經濟區域發展布局,一批沿海城市抓住機遇,正在發展藍色經濟的道路上踏浪前行。
廈門是我國東南沿海一座美麗的港口風景旅游城市,擁有海域面積390平方公里,海岸線234公里,海洋生物近2000種。近年來,廈門在擴大海洋資源開發規模、發展海洋經濟的同時,積極實施海洋和海岸帶綜合管理,探索出了一條“立法先行、集中協調、科技支撐、綜合執法、管海一盤棋”的成功道路。廈門市的海洋綜合管理之路,被國際海事組織等譽為“廈門模式”,在國際上推廣。日前,廈門又獲得了國際組織頒發的“東南海岸帶可持續發展杰出成就獎”。在《藍色經濟看各地》系列報道的首期,讓我們關注廈門的探索。
規劃先行 謀定后動
“規劃先行,謀定后動”,讓廈門的海洋和海岸帶綜合管理更趨于科學合理。
“城在海上,海在城中”,這是對廈門的形象比喻。在冬日和煦的陽光下,漫步廈門海邊,看藍天碧水間,沙灘廣闊,椰林樹影斑駁,遠處起伏的海面上,不時露出點點白帆。如此和諧美麗的景色,與廈門近年來實施的海洋和海岸帶綜合管理密不可分。
作為臨海城市,在“靠海吃海”的過程中,廈門的海域也曾傷痕累累。從1953年到1977年,廈門修建高集、集杏、馬鑾等海堤,并進行海灣圍墾及填海造地,促進經濟建設的同時,也使海域納潮量減少、海水水質惡化。進入上世紀90年代,隨著廈門海水養殖業的發展,網箱、吊箱等各種養殖設施布滿海灣,70%左右的海域都被開發利用,海面雜亂無章,海洋環境持續惡化。
如何合理地配置海洋資源,實現海洋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廈門人從源頭開始了規劃與布局。“我們把加強海洋規劃,建立海洋法規體系,作為科學管理與合理利用海洋資源,保護海洋生態平衡,促進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工作來抓。規劃與法規建設先行,有效保障了海洋開發、管理和保護工作的規范有序。”廈門市海洋與漁業局副局長周魯閩說。
自1997年以來,廈門先后制定了《廈門市海洋功能區劃》、《廈門海域使用規劃》、《廈門海洋經濟發展規劃》、《廈門無居民海島保護與利用規劃》、《廈門海洋綜合管理五年規劃》等一系列涉海規劃,形成了較完整的海洋規劃體系,為海洋綜合管理的科學化、規范化奠定了基礎。
就像城市總體規劃一樣,《廈門市海洋功能區劃》主要對大的海洋區塊、一個海洋的地理單元的用途進行規劃。而《廈門海域使用規劃》則類似城市規劃中的分區規劃,也叫做“控制性的詳細規劃”,通過非常精細的規劃以及配套規劃的指標,指導海洋資源的合理利用,即不能粗放用海,要集約用海。《廈門海洋經濟發展規劃》則是統籌協調各個海洋產業的發展,通過用海結構的調整,為新興的海洋產業提供新的發展空間。
“規劃先行,謀定后動”,讓廈門的海洋和海岸帶綜合管理更趨于科學合理。與此同時,廈門加快建立健全涉海法規,確保海洋和海岸帶綜合管理有法可依,推進海洋和海岸帶管理走上“管海有法,用海有規、依法治海”的法制化道路。近年來,凡是不符合海洋功能區劃和對海洋生態環境影響大的用海項目,都被堅決否決。
海陸一體化 管海一盤棋
要管理好、利用好浩瀚的海洋,必須及時理順和解決傳統海洋管理體制存在的條塊分割、各自為政、職能交叉等問題。
憑借海洋和海灣資源的優勢,近年來廈門大力發展臨海工業、港口交通運輸業、濱海旅游業和海洋高新技術產業,海洋經濟逐步成為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據統計,從2003年到2008年,廈門海洋經濟增加值年均增率達17.9%,高于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年均15.4%的增長速度。2008年,廈門海洋經濟增加值為214億元,已占到全市地區生產總值的13.7%。
發展海洋經濟的過程中,廈門人清醒地認識到,海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應以維護海洋生態系統平衡為前提。而要管理好、利用好浩瀚的海洋,必須及時理順和解決傳統海洋管理體制存在的條塊分割、各自為政、職能交叉等問題。
為了強化海洋綜合協調職能,實現海陸一體化管理,廈門市政府建立了海洋綜合管理與協調機制:首先是成立廈門市海洋管理協調領導小組,由市長擔任組長、各涉海部門領導任成員,協調解決海洋管理中的重大問題;其次是成立廈門市政府海洋管理辦公室,研究解決海洋管理工作的熱點、難點問題;三是建立9家涉海執法部門共同參與的廈門市海上聯合執法工作機制,組織開展海上聯合執法行動。
海洋綜合管理與協調機制的建立,為各海洋管理部門搭建了溝通和協作的平臺,提高了海洋事務處理的效率和科學性。在統一管理機制的協調下,廈門走上了“海陸一體化”、“管海一盤棋”的海洋和海岸帶綜合管理之路。
理順了管理機制,廈門人開始根據不同發展階段的不同要求,不斷提升海洋管理理念。“我們認為對海洋和海岸線應實施基于生態系統的管理,要以整個海洋生態系統為對象,對整個海域空間的資源、生態環境進行合理和可持續管理及利用。”周魯閩說。
在對整個海域空間實施管理過程中,廈門建立了科技支撐體系,夯實了海洋管理的基礎。依托廈門大學、國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集美大學、福建海洋所等多所海洋科研機構,以及眾多經驗豐富的海洋科學專家,廈門市政府成立了市海洋專家組,對海洋規劃、海域開發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等方面工作進行咨詢和論證。
目前,廈門已開展“廈門東部近岸沙源體系及沙灘穩定性和維護措施的研究”和“廈門東南海域海砂開采區選劃研究”,為有效管理和開發海砂資源,防止沙灘蝕退以及沙灘修復、人工重建提供科學依據;組織開展“廈門西海域灘涂整治方案設計”和“鼓浪嶼東岸海灘整治工程方案研究”,為海灣和海島生態綜合整治提供科學依據。
綜合整治 修復生態
交錯縱橫的網箱不見了,雜亂無章的灘涂變樣了,一片片廣闊的水域上,拱橋橫跨,園林散布。
透過遙感圖的生動對比,廈門海域的變化一目了然。交錯縱橫的網箱不見了,雜亂無章的灘涂變樣了,一片片廣闊的水域上,拱橋橫跨,園林散布。昔日環境臟亂、魚塘遍布的灣區,已成為風景秀麗、舒適潔凈的新興城區。
正如廈門市市長劉賜貴所說,在開發利用海洋的同時,廈門高度重視海洋的生態保護和可持續發展,在加強海岸帶綜合管理、減少陸源污染、保護海洋生物棲息地、維護海洋生物多樣性和修復海洋生態系統等方面進行了積極有益的探索。通過努力,廈門市在經濟快速發展,城市規模不斷擴大、人口不斷增加的情況下,基本保持了海洋生態環境的總體水平。
廈門首先拉開了海域綜合整治的序幕。從2002年開始,廈門投入2.3億多元,清退西海域水產養殖,整治面積70多平方公里。2006年7月,廈門正式啟動環東海域綜合整治工程。目前,已累計投入5億余元,退養72平方公里。整治后,環東海域水動力條件和生態環境得到極大提高,納潮量增加4400萬立方米,水交換能力改善30%,海水半交換周期從15天縮短為7天。
整治海域的同時,廈門開始對灣區進行綜合整治。杏林灣水域曾經養殖密布、水質惡化、環境污染嚴重。2005年,通過整治岸線、清淤造地、生態重構,杏林灣區建成了“園”與“水”緊密結合的水上園博園。廈門市海洋與漁業局的金朱興說:“廈門園博園沒有占用耕地,也沒有占用城市發展用地,而是把一個大的爛泥灘,通過吹填造地,形成了一個眾星拱月式的水上園博園。既改善自然環境,又形成了一個文化特色濃郁的水上園林,為市民和游客提供一個良好的休閑、旅游、健身場所。”
從廈門海域入海的九龍江,每年給廈門帶來約15萬噸的污染物,九龍江入海污染物占到了整個海門海域污染物來源的50%以上。借鑒美國切薩匹克灣“以海定陸”,“從高山到大海”的管理理念和模式,廈門開展“九龍江流域和廈門灣綜合流域和海岸帶管理合作項目”,為實現九龍江流域的污染減排及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礎。
針對大小不一、類型豐富的海島,廈門進行了海島專項整治,對猴嶼、上嶼島等無居民海島實施生態景觀修復工程和生態復綠工程。根據規劃,今后廈門將每年修復1個或2個島嶼,讓無居民海島成為廈門海域上閃爍的“翡翠珠鏈”。
與此同時,廈門還實施人造沙灘工程,并種植大量的紅樹林,這些工程使海洋生態環境得到改善,也使環東海域的自然生態鏈條逐漸恢復,為白海豚、文昌魚等珍惜瀕危物種創造了良好的棲息環境。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