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訪廈門市副市長潘世建
記者:不久前在菲律賓舉行的2009東亞海大會上,PEMSEA(東亞海項目辦)授予廈門市東亞海岸帶管理領域的最高獎項“東亞海岸帶可持續發展杰出成就獎”。您代表廈門市接受頒獎。請問您當時的感受如何?
潘世建:我感到非常自豪。這是東亞海項目辦等國際組織對廈門市近年來在加強海洋和海岸帶管理、減少污染、開展生態修復和珍稀物種保護等方面所做工作的肯定和表彰。廈門是一座海洋孕育的濱海城市,海洋是廈門的優勢和生命線。近年來,廈門市認真貫徹福建省委、省政府《關于加快建設海洋經濟強省的意見》和近日國務院出臺的《關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若干意見》,憑借海洋和海灣資源的優勢,大力發展海洋經濟。目前,廈門市已形成港口航運、濱海旅游、臨海工業、海洋漁業和海洋生物產業等五大體系,海洋經濟已占到全市GDP的14.7%。
記者:經濟發展過程中,廈門對海洋利用管理的理念發生怎樣的變化?
潘世建:我從小生長的海邊,一輩子跟海打交道,對大海有著深厚的情結。其實廈門的海,跟我們小時候相比,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由于淤積、污染、赤潮等現象在前些年時有發生。這與以往人們用海的方式有很大關系。隨著城市的發展,海域空間也不斷被擠占,廈門海域面積從上世紀50年代以來的430多平方公里,縮小到390平方公里。
從上世紀80年代,特別是進入90年代以來,人們意識到海洋生態健康在人類活動影響下受到了損害,開始謹慎用海,對海洋資源進行適度保護。進入21世紀,我們認識到如果只是在已經惡化的環境下謹慎用海,實際上是一種被動防御,而被動防御很難使海洋得到有效的保護。因此,在海洋和海岸帶管理工作中,廈門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非常明確地提出,要加強海洋生態修復,要建設海洋生態文明,把維護整個海洋生態系統的健康作為我們管理的最終目標,以實現海洋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生態環境的有效保護。這種基于生態系統的管理,不僅僅是水質干凈,海面看上去好看,更重要的是要關注到整個大的海洋生態系統,要維護它的健康。
記者:在實際工作中,廈門是如何落實這種理念的?
潘世建:對于廈門來說,一定要讓今天做的事為明天發展提供更好的平臺和環境。在認識海洋的基礎上,我們做任何涉海的工程項目時,都要仔細評估對廈門海域的生態影響。
例如,在連接廈門市本島和大陸架翔安區之間,是修橋還是修海底隧道的問題上,我們就從保護海洋生態環境的角度做了許多思考。對于廈門來說,修橋的投資最省、工期最有保證、風險也最小,但是修橋將會影響這片海域中白海豚保護區的生態環境。一再論證后,我們放棄修橋,決定修隧道。為了保護白海豚、文昌魚等珍稀物種,在工程施工中,隧道跨海部分采用鉆爆法暗挖施工方案,這也為廈門深水岸線和航道資源的開發利用留下了發展空間,有利于廈門市的可持續發展。我喜歡駕帆船,每次出海經過這片海域,看到成群的白海豚,心里就很欣慰,我們尊重大自然,它也會給我們回報。
記者:您提到的海洋生態修復的具體內容是什么?廈門將如何進一步推進海洋生態修復的工作?
潘世建:海洋生態修復是指利用大自然的自我修復能力,在適當的人工措施的輔助作用下,使受損的生態系統恢復至原有或與原來相似的結構和功能狀態,使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不斷得到恢復與完善。海洋生態修復是一種新的理念,是保持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具體體現,也是海洋領域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舉措。
近年來,廈門圍繞港口風景旅游城市和海域功能定位,開展了一系列海洋生態修復行動,包括海堤開口、海域清淤、灣區綜合整治、沙灘修復、紅樹林恢復,以及對白海豚等珍惜物種的保護、海域的增值放流等等。這些扎扎實實的舉措,正在使我們的整個海洋生態系統得到逐步的修復和改善。
今后,廈門將落實基于生態系統的管理理念,開展以減少淤積、加強水動力,控制污染、改善水環境,以及提高生物多樣性為中心的海洋生態修復行動,組織實施高集海堤、馬鑾海堤、集杏海堤、東坑海堤開口改造及灣區整治工程,拓展海域面積,同時增加海域納潮量,增強水動力條件,確保港口航運的可持續發展。另外,我們還將繼續推進海域清淤整治工程,加強沙灘的保護和修復,擴大紅樹林種植規模,并加強對白海豚、文昌魚等珍稀海洋物種的保護力度。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