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瑞典皇家科學院院士、德國Kiel大學教授、現任世界鱘魚保護學會主席(WSCS)Harald Rosenthal博士在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約見記者時鄭重呼吁:鱘魚需要更多的保護。
第十九屆國際動物學大會在北京舉行,Harald Rosenthal教授參加會議,并與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常劍波研究員、中國水產科學院長江水產研究所危起偉研究員共同組織了大會下設的鱘魚保護專題會議,主題為“人為的生境改變及其對鱘魚種群的影響”,鱘魚研究領域以及動物學大領域的許多專家都參加了這個專題會議。
Harald Rosenthal教授介紹說,在鱘魚保護專題會議上大家起草了一個建議,要點有三:一是重視水利工程與改變生境的關系。水利工程的建設使得河流的水文節律發生改變,應該提出一些減免的對策,使鱘魚能夠克服水利工程的障礙而到達其產卵場;二是要開展鱘魚的自然種群遺傳多樣性的鑒別和分析工作,確定最小的保護單元;三是要加強鱘魚親魚的飼養管理,做好增殖放流方面的工作。
Harald Rosenthal教授指出,世界鱘魚保護研究的同行充分認可中國在鱘形目魚類保護方面所做的出色工作。第五屆國際鱘魚大會將于明年在伊朗的朗薩姆召開,Harald Rosenthal教授表示他將全力支持中國學者參加這4年一屆的鱘魚研究界的最高學術會議。
危起偉是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鱘魚專家組成員,常劍波是世界鱘魚保護學會理事,他們介紹說,中國現有8種鱘形目魚類,黑龍江鰉和施氏鱘分布在黑龍江流域,小體鱘、裸腹鱘和西伯利亞鱘分布在新疆額爾齊斯河和伊犁河流域,中華鱘、白鱘和達氏鱘分布在長江流域。長江流域的3種鱘魚都是我國的特有種,均列入了我國一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其中白鱘是世界上鱘形目中最瀕危的種類,中華鱘是保護和研究工作做得較為深入的一種。
采集:鄧潔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