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我國造船工業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中交出了一份精彩的答卷:全年造船完工總量比上年增加1100多萬載重噸,突破4000萬載重噸大關,占全球造船份額進一步上升,達到33%;承接新船訂單量和手持新船訂單量分別超過60%和37%,占世界市場份額也進一步提升,承接新船訂單量位居世界第一。
國內最大的造船企業中船集團2009年造船完工170艘,首次突破1000萬載重噸,達到1076萬載重噸,比上年增加近300萬載重噸,噸位約占全國造船完工量的27%,約占全球造船完工量的9.1%,占國際市場份額進一步提升,穩居世界大型造船集團第二位。數據顯示,中國船舶(71.13,0.89,1.27%)重工集團公司2009年全年實現經濟總量同比增長17%,實現營業收入同比增長17%,實現利潤總額同比增長18.5%,提前11年實現了主要經濟指標在2000年基礎上翻三番。
2009年,以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為代表的我國造船工業,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中交出了一份精彩的答卷。
搶抓機遇逆勢而上
2008年9月以來,國際金融危機使中國船舶工業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沖擊,在關鍵時刻,中央領導同志連續多次親臨造船生產一線視察并發表重要講話,為中國造船工業堅定發展信心指明了方向。中國造船業關鍵是著重做好“三個結合”,一是內外結合,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相結合;二是軍民結合,發揮互補優勢,帶動造船技術的提高;三是長短結合,既要有遠期訂單,也要有近期訂單。
中國船舶工業是典型的外向型經濟,2008年出口船舶占造船完工總量的73%。在外需不足的情況下,如何擴大船舶的國內需求,成為保證中國造船企業健康發展的重要因素。2009年2月11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并原則通過了《船舶工業調整和振興規劃》,通過加大信貸融資、新增技術改造資金等手段扶持造船業,對于引導造船企業積極化解風險,確保持續平穩較快發展,擴大船舶市場需求,加快船舶產業的復蘇,起到了強有力的支撐作用。
中船集團提出“保交船、搶訂單、強管理、降成本、防風險”的十五字工作方針,緊緊抓住《船舶工業調整和振興規劃》出臺帶來的政策機遇,先后承接了20余艘VLCC、53000噸、76000噸和82000噸散貨船訂單,以及一批國內工程船和特種船訂單,并新接訂單316萬噸,好于年初預期。同時,中船集團還與鋼鐵、航運等上下游產業組成戰略聯盟形成合力,并通過精益管理、技術創新、節能降耗等手段努力降低生產費用。截至2009年底,該集團手持訂單4374萬噸,在世界大型造船集團中穩居第二位。
揚起自主創新風帆
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過程中,自主創新不僅成為中國船企抵御危機的利器,而且為下一步中國船舶工業邁向世界一流積蓄了力量。
中國船企在千方百計保訂單的同時,大力推進產品結構調整和行業產業結構調整,加大對新產品研發的支持力度,努力提高科技創新能力。
在高新技術船舶的開發方面,2009年中船集團首批5艘液化天然氣(LNG)船研制任務全面完成,并在此基礎上同步開展新型LNG船的開發。
在海洋工程的研發方面,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型自升式鉆井平臺已開發完成。上海船廠船舶公司獲得中海油服(15.40,0.01,0.06%)12纜深水物探船訂單,廣州黃埔造船公司獲得中海油服深水工程勘察船訂單。
在重點船舶配套產品研制方面,我國大功率智能低速機零部件國產化率進一步提高,中船集團系列中速柴油機新機型國產化研制完成,開始批量生產,自主研發的高壓發電機已經完成樣機試制。
對船舶工業來說,2010年仍是充滿挑戰的一年。對此,中船集團公司總經理譚作鈞表示:“我們將更加注重轉變發展方式,更加注重科技創新,更加注重管理提升,為迎接危機過后更為激烈、更高層次的競爭做好準備。”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海洋綜合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