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海底森林”美景。(資料圖片)
昨日,市海洋與漁業服務中心主任楊大煜在接受采訪時告訴記者,市海洋與漁業服務中心在市海洋局的領導下,堅決維護深圳海洋生態安全,建設和諧美麗海洋。
藍色海洋藍色的夢。對于居住在海邊的深圳人來說,面向大海、擁抱大海、享受大海成了他們生命中重要的一部分。藍色海洋是作為海濱城市深圳的經濟社會長足發展之自然基礎,也是深圳城市品牌和城市形象不可或缺的載體,海洋文化和海洋生活的豐富與拓展成為深圳生態文明城市建設的重要內容。
和諧海洋,心中有夢。市海洋與漁業服務中心擔負起維護海洋生態安全和改善海洋生態環境的神圣使命,以建設人工魚礁為守護與修復海洋生態安全的科技手段,以增殖放流、創建水產品安全預警機制、加強公共信息建設為管理和維護海洋生態安全的服務,為深圳海洋與漁業發展進行探索,贏得了政府部門的充分肯定和社會各界的尊重與好評。
大力營造海底森林
人工魚礁是市海洋與漁業服務中心近年傾情投入、孜孜以求的主要工作之一,市海洋與漁業服務中心楊大煜主任談道,保障海洋生態安全,應以保護為本,處理好開發與保護的關系。建設人工魚礁,為海洋生物提供棲息和繁殖場所,可使海洋魚類生存環境得以恢復與改善,瀕危珍稀水生野生動物等得到有效保護,是保護與修復海洋生態的有效措施之一,并已被眾多國家采用。在中國,廣東是第一個提出大規模建設人工魚礁的省份,2002年,廣東省人民政府下發了《轉發廣東省人大常委會關于建設人工魚礁保護海洋資源環境的決議的通知》(粵府〔2002〕9號),省級財政撥款5億元規劃在全省建設100座人工魚礁。
深圳市人工魚礁建設起步于2002年。市海洋與漁業服務中心提出了建設人工魚礁就是營造海底森林——在海底植樹造林就是恢復海洋生態的理念,并創造性起草了《深圳市人工魚礁建設規劃》,并將人工魚礁納入編制的《深圳市海洋功能區劃》之中,明確劃定總面積達7.96平方千米的4個人工魚礁區海域。在市海洋與漁業服務中心的主動作為下,市政府高度重視并努力爭取,省主管部門批準了深圳市人工魚礁建設規劃并納入全省規劃。
在試點建設獲得成功的基礎上,2008年,市海洋與漁業服務中心按照規劃順暢地完成了面積2.65平方千米的楊梅坑人工魚礁區建設。該公益型礁區投放10種類型礁體2202個,由18個小礁群組成,項目總投資1537萬元。該礁區建設講求科學,注重設計,主抓質量,生態效果十分顯著:浮游植物、浮游動物、漁業資源的生物量不斷增長,已初步形成一個整體性的生態區域,人工魚礁所產生的直接間接生態響應正逐步向周邊水域擴展。
2009年,僅用半年多時間,市海洋與漁業服務中心完成了另一個公益型礁區東-西沖人工魚礁建設的本底調查、海洋環評、項目建議書編制等前期工作。去年8月,市財政局正式復函,同意2010年度安排7043萬元專項資金用于東-西沖人工魚礁建設,去年11月,市發改委批復同意項目立項。此外,市海洋與漁業服務中心還規劃了面積為0.62平方千米的背仔角公益型人工魚礁區建設。
漁業信息服務超前
立足為國內外水產業內人士和水產企業及時了解我國水產動態、市場行情、水產企業和產品狀況以及尋覓商機提供一個互動平臺,促進水產品國際貿易,幫助國內企業開拓國際市場提供服務,成為溝通中國水產和世界水產聯系的網絡橋梁,宣傳海洋生態安全重要意義,為漁民、漁商提供全方位的服務。市海洋與漁業服務中心于2006年主辦建設了全國性的漁業水產電子商務服務平臺“中國水產貿易網”,同年開通綜合漁業信息服務平臺“中國漁業資訊網”,2007年又與中國水產學會合作,承辦了聯合國糧農組織全球漁業信息與貿易促進網絡項目INFOYU項目,成為深圳市漁業對外宣傳服務的一個窗口。目前“中國水產貿易網”服務會員已發展至2萬多名,供求信息和漁業資訊達6萬多條,平臺惠及全國5萬戶漁民、養殖戶和企業,每天有近5000個瀏覽訪問量,是國內最大的漁業水產電子商務服務平臺;INFOYU網站編譯超過1000條關于中國漁業水產資訊,并按照聯合國糧農組織的要求,已定期提供十多篇關于中國漁業的報告,網站每天有來自全球各地的400多個訪問流量,是國內最大的漁業英文網站,深圳漁業信息服務也走在全國前列,網站建設得到進一步發展并取得了較好成績。“中國水產貿易網”、INFOYU網站的GOODLEPR值均達到5級,為國內少數幾個等級達5級的漁業服務性網站;其中前者2006、2007、2008連續三年榮獲“中國農業網站百強”稱號,后者開通當年及次年均獲得“中國農業網站最具創新獎”,2008年又榮膺“中國農業網站政府類二十強”稱號。2009年,該中心在中國農村信息化年度峰會暨第六屆中國農業網站百強評選大會上,又獲“2009年度中國農村信息化杰出貢獻單位”稱號。
市海洋與漁業服務中心楊大煜主任談道,隨著珠三角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的貫徹實施,為深圳市社會經濟大發展注入新動力,帶來了新機遇。進一步發展珠江三角洲地區經濟,需要開發海洋、利用海洋,這就要求我們在貫徹落實規劃綱要和綜改方案時,要更加注意維護海洋生態安全。優化區域生態安全格局,修復河口和近岸海域生態系統,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之偉業,是建設自然和諧的海洋城市之基石,更是實施海洋強市的戰略重任。而這些,是市海洋與漁業服務一如既往履行的職責。
確保海洋生態安全
休漁放生,造福子孫。多年來, 市海洋與漁業服務中心以“全民保護海洋,共建和諧海洋”為主題,營造“珍愛生命,熱愛海洋”的社會氛圍,結合廣東省“休漁放生節”、7·18“全國海洋宣傳日”活動,廣泛宣傳、發動,不少企業和熱心市民捐贈種苗參與增殖放流活動,僅2009年,就有深圳旭聯海洋生物養殖有限公司、鹽田港[8.30 -0.24%]集團和招商國際等12家企業和熱心市民9人參與捐贈放流種苗,共捐贈魚苗48.65萬尾、蝦苗110萬尾、鮑魚苗5萬粒。至此,自2002年市海洋與漁業服務中心成立以來,共組織放流各類蝦苗11369萬尾,海水魚苗854萬尾,花蛤120噸,扇貝3000萬粒,鮑魚95萬粒。通過精心組織,努力創新漁業資源增殖放流工作,使漁業資源增殖放流效果提高到一個新的境界。
構建病害測報網絡,建立水產品安全預警機制,提高和彰顯政府公共服務的能力,從生產源頭保障產品質量安全也是市海洋與漁業服務中心 維護海洋生態安全的重要工作。目前市海洋與漁業服務中心已在全市建立水產養殖病害測報點14個,每月按時完成病害測報表和用藥情況登記表,定期對主要養殖基地進行抽樣,開展病原監測,及時做好病害趨勢預測及防治指導服務;不定期對養殖基地的用藥情況進行現場檢查。通過這些措施,有效地控制水產品藥殘超標,保障水產品安全,維護海洋生態。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海洋綜合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