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近日,吉林省400多萬尾人工孵化魚苗分別在圖們江入海口和第二松花江吉林市段下水,這是吉林省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漁業資源增殖放流。
吉林省主要江河歷史上曾以盛產鰱、鯉、鯽、草、鱖、鳊等而著稱,漁業資源豐富,上世紀50年代第二松花江天然魚類年捕撈產量平均在5000余噸。此后幾十年,由于漁業捕撈強度加大,工業、生活廢水的大量排放和水工建設,以及漁政管理力量薄弱的漁業資源遭到嚴重破壞,漁汛絕跡,歷史上形成的草、鰱產卵場絕跡,種群組成單一,形體趨向小型化,污染則導致魚產品品質下降,生長緩慢,肥滿度低。到20世紀90年代,第二松花江年捕撈量最低只有1500噸。
近十幾年中,吉林省漁業資源增殖放流工作得到了持續有效開展,每年直接用于放流的資金近百萬元,在松花江、鴨綠江、圖們江等重要漁業水域定期開展了大規模的增殖放流活動,花羔紅點鮭、狗魚、鱖魚、大麻哈魚、灘頭魚等一些多年不見的名貴魚類又重新出現在自然水域,一些重要的經濟魚類,如大銀魚、池沼公魚等已形成規模并暢銷國內外市場。
此次二松放流品種以鯉、鯽、鰱、鳙、草、魴、鳊等大型魚種為主,為繁榮漁區經濟打下堅實基礎,因此受到當地漁民歡迎。此前,環保部門對二松吉林市段進行了水質檢測,確定適應魚類生長。圖們江放流品種為亟待拯救的溯河產卵魚類灘頭魚。
編輯:劉謙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