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國家863計劃項目之一的“馬氏珠母貝遺傳改良技術”近日在廣州通過由中科院廣州分院主持的成果鑒定。其中,該項目組成員海南大學培育出的“海優1號”馬氏珠母貝品系,獲得專家一致好評。它的出現能否給日漸萎靡的海南珍珠養殖業注入一針“強心劑”?
現狀:風險太大 本地養殖戶越來越少
作為國內三大(廣東、廣西、海南)海水珍珠養殖區之一,海南的珍珠養殖條件得天獨厚,質量也較出眾,但近年來卻呈急劇萎縮之勢。海南大學海洋學院水產系教授、該校“馬氏珠母貝遺傳改良技術”項目組負責人王愛民表示,全國海水珍珠年產27噸,但海南本省年產珍珠不到600斤,遠遠落后于廣東、廣西。另外,受種群退化影響,珠母貝死亡率較高,且越來越小,難培育大珠。這對珠農來說是不小的風險。
據了解,90年代末,陵水黎安、新村一帶曾有很多人養殖馬氏珠母貝,但后來紛紛轉行。陵水毅珠珍珠養殖場總經理劉斌表示,養珍珠對珠母貝的品質和插核技術要求很高,周期較長,很多珠農轉向了對蝦、魚苗等周期短收益大風險小的項目。
“目前,海南海水珍珠養殖集中在陵水、三亞一帶,且大多是公司養殖,個體養殖戶非常少。”劉斌說。
企業:缺乏原料 海南珍珠產業外地求援
在海南旅游業的拉動下,海南珍珠業也蓬勃發展起來,但這些打著“海南”商標的珍珠產品,原料卻絕大多數來自廣東、廣西。“海南本地產的珍珠量太少,滿足不了公司需求,只好到外省買。”海潤珠寶有限公司董事長張士忠說。
據了解,大型珍珠企業一年的珍珠需求量約為10噸,中小型也有2噸左右,海南本地不到600斤的產量只是“毛毛雨”。但即使這樣,本省珍珠也大多流失到島外。
“海南珍珠產量少,設備好的大規模珍珠加工廠不愿進來,所以我們產的原珠只能運到島外進行加工。”劉斌說。
張士忠表示,由于缺乏原料和前期加工場所,海南珍珠企業主要從兩廣購進成品、半成品,做后期加工和銷售市場。
專家:環境優越 建議建珠母貝育種基地
“海優1號”馬氏珠母貝品系已在陵水毅珠珍珠養殖場試養兩年,取得良好效果,該場負責人劉斌表示,當地馬氏珠母貝產的珠偏黃,改良品系產的珠多為銀白色,且生長周期縮短了近一年。一斤原珠的價格也比廣東產的要高1000多元。
“海南的自然條件好,又有大片水域,現在的魚越來越難捕,漁民可以通過珍珠養殖創收。本地珍珠多了,加工廠就來了,海南珍珠企業就可以直接收購當地珍珠,降低成本。”他說。
不過,也有人認為大量養殖珍珠,會破壞海域風景,與海南的旅游特色不符,海南不做原料產地,專攻珍珠銷售市場也未嘗不可。
王愛民教授認為,海南珍珠的發展潛力很大,世界上經濟價值最高的四種貝類(馬氏珠母貝、白蝶貝、黑蝶貝、企鵝珍珠貝),海南都有。而且,海南地處熱帶,動植物的成熟期比較提前,縮短了育種時間。“海南是南繁人最鐘愛的地方,考慮到本地實際情況,海南做珠母貝的科研和育種基地是合適的,也是可行的。”他說。
編輯:一丁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