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新近出臺的IUU法規,意欲將外來水產拒之門外。而來自煙臺的自捕安康魚,首次前往歐洲,并在西班牙和荷蘭順利通關。
IUU法規引發恐慌
今年1月1日,一項針對外來水產的技術性貿易壁壘———IUU法規,正式在歐盟實施。這項關于海洋漁業捕撈的新法規內容之繁雜、要求之苛刻,令年輸歐水產額數億美元的煙臺,蒙上一層陰影。
來自企業的反饋表明,歐洲成品商為了保護自己的利益,已經要求中國加工廠對出口貨物一定要有IUU證書。對于去年12月31日以后進口的產品,必須有官方證明。如此以來,風險全部轉嫁到中國加工廠方面。
然而,對于大多數“原料在國外,出口也在外”的企業而言,拿到證書談何容易。
“我們的狹鱈魚加工量很大,主要從俄羅斯進口,但截至目前,俄政府并未就歐盟新法規,出臺有效的應對措施。”開發區一家水產企業負責人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
該負責人告訴記者,在日本政府出臺的新衛生證書里,也沒有關于IUU法規的內容。目前的現狀是,包括煙臺在內的國內加工廠,對從日本等其他國家進口的水產品持謹慎態度。
萬噸自捕海產赴歐洲
“符合該法規規定的口岸檢查、水產品溯源認證等措施,意味著水產企業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增加了輸歐水產品的貿易成本。”關于IUU法規的影響,煙臺檢驗檢疫局負責人給出了解釋。
許多專家表示,該法規將對水產品出口歐洲產生重大影響。這一觀點,來自法規的諸多細節:進入歐盟境內的第三國漁船應在指定港口接受檢查;除淡水魚、觀賞魚和部分養殖品種外,其他加工水產品要求提交原料魚供應者出具的合法性證明文件;從事非法捕撈的國家將被列入不合作國家名單,禁止其水產品在歐盟銷售,或其漁船在歐盟港口停靠……
然而,事實并沒有想象的這般槽糕。
日前,總重138.93噸、貨值32.12萬美元的凍安康魚在西班牙和荷蘭順利通關,這是歐盟執行IUU法規以來,煙臺首次出口歐盟的自捕海產品。統計顯示,截至2月底,煙臺口岸轄區共出口歐盟水產品10659.79噸,貨值3957.73萬美元,同比增長60.74%和41.95%。
出口之路仍舊步履維艱
歐盟IUU法規實施后,我市有關部門迅速將歐盟各水產品進口國實施歐盟IUU法規相關信息提供給企業,同時指導企業按照法規要求,進一步完善出口水產品追溯體系,做好自捕和進口水產品原料進廠的驗收和登記。
與此同時,檢驗檢疫部門還將水產品的質量安全管理,延伸到水產品捕撈生產的全過程,對出口歐盟水產品原料驗收程序、原料捕撈合法性等是否符合歐盟IUU法規要求進行全面檢查,從源頭上確保輸歐水產品質量安全。
然而,樂觀之余,業內人士還是理性指出多個棘手問題仍待解決。“該指令不僅波及海洋漁業捕撈業,其潛在影響將延伸至水產品加工貿易,甚至養殖飼料、食品安全檢測和漁業管理等,預計將對整個漁業造成持久影響。”專家表示,由于資金技術等原因限制,小規模漁業即使合法生產,要達到歐盟要求也是困難重重。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加工貿易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