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黃沙鱉是中華鱉品系中廣西特有的優良品種,主要分布在廣西左右江、郁江等西江流域的百色、田陽、田東、平果、邕寧、賓陽、桂平、平南、藤縣、蒼梧等縣市,以桂平市、平南縣的沿江鄉鎮比較多見,其中尤以桂平市金田鎮最多。十五期間,貴港市黃沙鱉產業發展迅猛,從2001年的135.67公頃發展到2005年的440公頃,養殖黃沙鱉農戶數達5250戶,養殖面積增加224.32%;產量和產值分別達到1326噸、產值1.86億元;2005年養殖面積和產量分別占廣西的66.67%和66.97%。我市黃沙鱉產業迅速發展,主要得益于依靠科技進步,不斷進行技術創新,大力推廣應用新技術、新成果的結果。
一是以科技項目為載體,以科技項目促技術創新,促產業發展。我市黃沙鱉產業堅持以科技項目為載體,通過實施科技項目帶動農業科技創新,以科技創新促進該產業的發展,幾年來,我市相繼實施了“黃沙鱉高效養殖技術”、“黃沙鱉標準化養殖示范”、 “黃沙鱉養殖技術規范”,“貴港市淡水名特優水產新品種繁殖示范基地”、“中華鱉地方優良品系——黃沙鱉繁殖和規模化養殖技術示范”等自治區科技項目,這些科技項目的實施,解決了黃沙鱉繁殖育種、高效養殖、標準化養殖、健康生態養殖及規模化養殖等相關技術,制定了廣西地方標準“黃沙鱉養殖技術規范”和總結了相應的養殖管理技術措施。并將這些科技成果及時進行推廣應用,從而在整體提高了黃沙鱉產業養殖水平。同時,這些科技成果的普及應用,不但有效地降低養殖成本,而且提高了黃沙鱉產品質量、市場競爭力以及經濟效益,加快了黃沙鱉產業的快速發展。養殖面積從2001年的135.67公頃增加到2005年的440公頃,養殖面積增加224.32%;產量和產值從2001年的466噸、產值1.03億元分別增加到2005年的1326噸、產值1.86億元,分別增加184.55%和80.58%。
二是加大科研投入,狠抓技術攻關,促進養殖技術升級,提高農業科技含量。我市加大對黃沙鱉產業科研的投入,對黃沙鱉生產發展中急需解決的關鍵技術問題、開展協作攻關,采取與大專院校、科研院所等產學研結合的方式,集中力量進行科研攻關,尤其是對黃沙鱉養殖關鍵共性技術進行研究攻關,打破地區和部門的界限,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十五期間,共投入科技經費97萬元進行攻關研究,其中自治區經費65萬元,市本級科技經費32萬元。先后攻克了黃沙鱉繁殖育種技術、高效養殖技術、標準化養殖、健康養殖、生態養殖規模化養殖等技術,加速該品種養殖技術的更新換代步伐。其中“黃沙鱉高效養殖技術”項目年平均單產達3.9噸/公頃,該科研成果獲2002年貴港市科技進步一等獎,2003年廣西科技進步三等獎;“黃沙鱉標準化養殖示范” 科研成果獲2003年貴港市科技進步二等獎。
三是狠抓技術培訓,傳播先進適用技術,提高養殖戶科技文化素質和應用技能。通過以實施農業科技項目為載體,建立養殖示范基地,采用“基地+協會+養殖戶”運作模式,對養殖戶進行技術培訓,確保先進技術到戶到養殖池。通過科技培訓進一步提高養殖戶科技文化素質和養殖管理技術水平以及應用新技術、新成果的應用能力。十五期間,舉辦各種形式黃沙鱉養殖技術培訓班其25期次,培訓養殖戶達3000多人次,印刷技術資料達10000多份。
四是成立黃沙鱉養殖協會,搭建生產與市場之間的橋梁。首先通過成立黃沙鱉養殖協會,把分散的養殖戶組織起來進入市場,參與市場競爭;把單一養殖戶的分散經營與產前、產中、產后的統一服務結合起來,為養殖戶進入市場搭建了廣闊平臺,使千家萬戶的小生產與千變萬化的大市場有效對接,有效地解決了分散養殖戶自己難已解決的技術和經濟等問題。其次由協會與大專院校、科研院所、農技推廣部門聯系與合作,定期組織養殖戶進行技術培訓、交流、到外地考察、學習先進經驗,為養殖戶提供信息、技術、營銷及技術咨詢等服務。通過協會把養殖戶看得見、摸得著、學得會的先進適用技術迅速有效地傳播給會員和養殖戶,不斷提高會員的養殖技術水平,提高養殖戶經濟收入,為黃沙鱉規模化、產業化發展打下了扎實的基礎。
采集:黃倩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