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都說休漁了,可菜場里怎么還有這么多海產品?!”愛吃海鮮的張大媽,家中的餐桌上總少不了海產品。自東海休漁后,她擔心海鮮價格會上漲,但通過這幾天觀察,發現變化不明顯,而且海鮮品種似乎應有盡有,這讓她十分納悶。
在仙林苑農貿市場水產區,記者看到,除了少數冰凍的帶魚、鯧魚外,大部分是活的海產品。在一只放置的大木盆里,鯧魚、左口魚、多寶魚、黑鯛魚等在水中游動;青蟹、梭子蟹、紅膏蟹也在水中悠游地吐著泡泡。有的農貿市場還叫賣大黃魚、包公魚、海鱸魚等品種。有一位大伯說,我看海貨仍舊蠻多嘛,“是不是偷捕來的?”
從事海產品經營多年的小王向記者介紹,每年休漁期間,海產品的價格會有所波動,如鯧魚早些時候33元左右一斤,現在38元一斤;黑鯛魚52元一斤,都漲了些,但漲得不多,以后估計也不會漲多少,“海產品東西很多啊”。
從本月16日起,包括東海在內的我國四大海域全面進入伏季休漁期。但是市場上海貨仍然品種豐富、數量充足。這些海貨是從哪里來的呢?“休漁期,恰是國內冷凍水產品的‘出貨’期。”我省海洋漁業部門的一位負責人說,每年冬季,是海上作業的集中生產期,捕撈上來的大量海產品,不可能馬上有這樣大的市場來消化,所以相當部分的海產品只有冷凍起來。到休漁期間,正好為這些冷凍海產品大量投放市場創造了條件,也為滿足消費者的海鮮需求提供了保證。
據了解,目前市場上的海產品,還有許多來自養殖。“事實上,能‘游動’的海產品很大部分是人工養殖的。”這些年來,我國的海產品養殖發現很快,市場上越來越多的海產品不再是“野生”的。像常見的鱸魚、對蝦、基圍蝦等,就是人工養殖的,半公斤以上的大黃魚多數是養殖的。養殖量的增加,對休漁期間的市場供求和價格也起到了緩解和平抑作用。
在國外,養殖海產品價格只有捕撈海產品的三分之一。而在國內,由于消費觀念上的原因,養殖的海產品價格與捕撈的“野生”海產品相比,往往價格相差不大。再加上近年的油價連續上漲,捕撈成本不斷加大,捕撈的海產品不如養殖的賺錢容易。
有關人員還特別向記者介紹,我省雖已進入休漁期,海上的大規模捕魚停止,但“休漁不等于禁魚”,在符合有關規定的條件下,用部分工具或方式,如鉤釣等方式仍可捕撈,于是也為市場上提供了少量的鮮活海產品。此外,由于各個海域進入休漁期的不同,各地的鮮活海產品也會“調劑”到杭州來。同時,進口魚蝦也為休漁季節的市場提供了一定數量和品種的補缺。
編輯:王宇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