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經過近兩年的努力,貴州省貴定縣巖下鄉在人工繁殖娃娃魚的技術方面取突破,成為中國西南地區最大的娃娃魚保護區。
娃娃魚學名大鯢,是與恐龍同時代的兩棲動物,屬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據悉,貴定縣巖下鄉有一個常年流水的天然溶洞,由于氣候和生態環境適宜,洞中生活著許多野生娃娃魚,每年都有1200多條幼苗和少量成魚從洞中涌出流失。
2004年,巖下鄉成立了核心面積為3平方公里的娃娃魚自然保護區,在上游河段5公里內禁止采礦等行為,同時對5公里范圍內的民居建設進行規劃。同年10月,貴定縣引資2000多萬元,成立了集科研、人工飼養繁殖、保護為一體的錦江娃娃魚養護基地。
保護區突破了大鯢繁殖性腺發育不同步、雄性精子活力不足等技術難關,現已養殖種鯢750多尾,幼鯢5500多尾,小鯢1200多尾,人工授精率達85%,孵化率達80%,成活率達95%,被有關部門評為“中國娃娃魚之鄉”。預計到2006年底,大鯢種魚將達1000余尾,到2007年底,大鯢種魚將達2000余尾。目前,最大的一條重39公斤、長1.58米。
巖下鄉為布依族等少數民族聚居地,傳統農業資源貧乏,經濟相對落后。當地政府在運用法制、教育手段為當地人民營造和諧生存環境的同時,還計劃向農民介紹娃娃魚的養殖技術,使山區人民通過現代科技手段與自然保護協調發展。
編輯:劉謙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