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廣州人鐘愛的三文魚、吞拿魚等海魚刺身隨時可能身藏奪命寄生蟲,令你吃后惡心,嘔吐甚至休克!昨天(17日),有香港報紙報道,一名56歲男病人近期到日本旅游時趁機大啖刺身,第二天即出現肚痛等病征,其后皮膚出紅疹,經診治后,相信他感染常存于生海魚的異尖線蟲,服吐蟲藥后康復。
異尖線蟲入體會致休克
記者就此事采訪廣州郵電醫院消化內科主任余少平,余主任說,感染異尖線蟲例子很罕見,但不能因此而放松警覺。異尖線蟲是寄生蟲的一種,它的第3期幼蟲寄生于許多海魚體內,人誤食進這類幼蟲就會患上急腹癥和內臟幼蟲移行癥,幼蟲嘗試鉆進胃壁及腸壁,或腸外組織寄生,最終引起寄生部位疼痛,惡心,嘔吐,血痢和發熱,甚至出現休克,隨時賠上性命。臨床上最常見病例是進食未煮熟的海產刺身而感染。
據介紹,最早發現人感染異尖線蟲的病例是在荷蘭,時間是1959年。目前僅在日本,每年就有數萬例這類人體病例。
海產應生徹底煮熟再吃
記者隨后翻查異尖線蟲的相關資料發現,異尖線蟲的成蟲寄生于海豚及鯨魚的腸臟,幼蟲則寄生于海魚中,異尖線蟲的最常見“種”為簡單異尖線蟲,呈黃白色,體長60毫米,寬2.5毫米。
市民應該如何防范異尖線蟲入侵體內?余少平主任說:“市民吃未煮熟的海產最容易感染。”異尖線蟲幼蟲對高、低溫的抵抗力很差,感染性幼蟲經過60℃高溫10分鐘以上烹飪,即可被消滅。所以,將魚烹熟后食用是預防異尖線蟲病最有效的方法。
寧波四成多海魚檢出線蟲
今年6月,寧波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專家從甬城部分菜市場、飯店和海產品養殖場隨機抽取了23個魚種進行課題研究。三百多條海魚感染異尖線蟲率達到了43.41%;23個種類的海魚中,檢出有異尖線蟲幼蟲感染的有17個種類,占所檢魚種的73.91%。讓公共衛生專家吃驚的是:最多的一條魚共分離到341條異尖線蟲幼蟲。
采集:黃倩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