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油價上漲、海洋資源衰退是主因,短期內對價格影響較小,以后吃野生魚可能更困難了。記者昨天獲悉,今年以來,油價上漲和海洋資源衰退嚴重導致全省海洋捕撈量減少。廈門所受的影響尤其嚴重。今年前5個月里,廈門海洋捕撈量比去年同期減少了43.4%,減幅大大超過全省平均水平。水產品產量、海水養殖量、淡水產品產量三大指標與去年同期相比均出現明顯下滑勢頭。市海洋與漁業局稱,今年1—5月,廈門水產品產量跌破5萬噸,比去年同期60550噸減少17.9%;其中海洋捕撈產量3405噸,同比減少43.4%;海水養殖產量40727噸,同比減少16.1%;淡水產品產量5580噸,同比減少6.5%。有關人士分析,近年來全國范圍的海洋漁業資源衰退是造成捕撈產量減產的最主要原因。另一方面,廈門今年以來捕撈漁船不斷減少也是造成捕撈量減少的原因之一,以今年1月為例,思明區曾厝垵、黃厝就有250艘捕撈漁船被拆解上岸。還有一個原因是天氣不好,1—5月出海作業天數比上年減少,加上柴油上漲,外海捕撈漁船出海航次減少,大部分都虧損經營。值得注意的是,海洋捕撈量的劇減和水產品產量的下降對我市水產品市場價格的影響并不是一個短期折射奏效的過程。今年以來,廈門市場水產品零售價格總體在微調中保持穩定。最近的價格雖然有所上漲,但漲幅都在5—10元左右波動,并不是一個持續上漲過程。本周的帶魚根據品種不一樣,價格在12—18元左右,養殖的黃花魚和烏鯧每500克單價都在11—13元左右,這個價格與去年相比僅是微漲。有關人士分析說,廈門本地海洋捕撈量的減少,對短期市場供應價格并沒有太大影響,主要是因為目前有很多進口渠道保證市場供應,但一旦進口價格和運輸成本增加,這些水產品價格勢必受影響。更主要的是,廈門海洋捕撈量減少,意味著今后想吃天然海鮮很大程度要依賴進口,而進口的海鮮幾乎都是冰鮮水產。
編輯:秦能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