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泰國是全球出口對蝦最多的國家。據泰方海關統計顯示,2009年泰國共處口對蝦39萬噸,產值高達26億美元,其中出口美國19.2萬噸,日本7.1萬噸,歐盟5.4萬噸。泰國對蝦產銷協會主席宋薩先生介紹,泰國之所以在對蝦出口方面取得不錯的成績,主要得益于堅持綠色環保的養殖方式,嚴格按照永久性水產養殖與貿易規范的準則進行操作。
在各國沿海地區,因開挖灘涂蓄水養蝦,依靠灘涂生長、具有環境指示標志的紅樹林面積大量減少,給當地的生態環境造成較大影響。據了解,泰國在上世紀90年代開始大規模推廣養殖對蝦,紅樹林面積快速縮減小,由1979年1.80萬萊減至1996年的105萬萊(6.25萊=1公頃),自2000年開始,隨著環保意識的增強及政府開展大規模的紅樹林種植活動,泰國的紅樹林面積開始上升,2004年已達158萬萊,逐步恢復到上世紀80年代的紅樹林覆蓋面積。
擁有良好的養殖環境,保持優質的水質,可以減少對蝦疾病的發生,提高養殖成功率,對蝦品質也可得到保證。宋薩說,除了健康的養殖環境,優質的種苗、飼料及好的養殖技術,都能幫助養護減低養殖成本,提高養殖效益。
2009年,泰國對蝦產銷協會向參會會員提出70—70—70的養殖目標,即經過70天的養殖,對蝦規格可長至70支/公斤,成本只需70泰銖。據協會的統計,2009年50%的養殖場達到年初提出的養殖目標。宋薩表示,與中國一樣,泰國大部分的蝦農的養殖規模較小,87%的養殖戶承包池塘面積為1—10萊,承包池塘面積超過30萊的僅有0.8%。他說,養殖規模小,養戶一般都是親自管理,實現精耕細作式的家庭養殖,各項成本可得到有效控制,預計今年90%的養殖場可達到此目標。
為了保持高位的蝦價,讓養殖戶獲得更高的經濟效益,泰國的對蝦產銷協會一直嚴格控制養殖面積與對蝦產量,避免出現大量的增幅與波動。據了解,自2005年以來,泰國對蝦產量出現最大增幅的是2009年,年產量為56.3萬噸,比2008年多了7.3萬噸,增幅為15%。宋薩說,由于2009年對蝦產量過高,按產銷協會的計劃,2010年對蝦產量與2009年保持一致,56.3萬噸,增幅為零。
宋薩:為了確保養殖戶利潤,泰國今年不增加對蝦產量。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