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山不在高,有仙則靈。水不在深,有‘魚’則名。”這是浦北縣官垌鎮農民利用其得天獨厚的天然山泉水和天然牧草,養育出個頭大、味鮮香濃、肉質脆嫩、結實無泥味的“官垌魚”而聲名鵲起的真實寫照。現在的“官垌魚”不但遠近聞名,而且形成了品牌,注冊了商標。小窩流水養魚成為該鎮農民創收的重要渠道。
官垌鎮位于浦北縣北部,地處六萬山區腹部,是一個山多田少水面窄的山區小鎮。全鎮4萬多人口,人均有山林6畝多,而水田面積人均不足0.25畝,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稱。早在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該鎮農民就利用山澗溪流終年不斷、水源充足、草料豐富等的自然優勢,在溝沿路邊、房前屋后、田頭地角或一些低洼田開挖小魚窩,引來山泉水養魚,魚窩面積小至幾平方米,大到50—60平方米,每個魚窩投放二三十尾甚至上百尾五六寸長的草魚種,并適量搭配一些鯉魚或羅非魚,平時投喂青草、瓜葉、木薯葉等,一年下來,小小魚窩可收獲30—50乃至上百公斤鮮魚。
近年來,浦北縣加大了農業產業經濟的開發力度,加快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步伐,使農產品逐步向規模化生產發展。官垌鎮的農民在革新觀念實現裂變中深深認識到,官垌魚也應通過規模生產實現規模效益,增加農產品競爭力。小窩流水養魚就是山區農民致富的最快捷徑!很快,官垌鎮因地制宜出臺了四條有力措施來加快發展小窩流水養魚。一是規定凡有水源到達的零星菜地,群眾都可挖窩養魚,魚窩歸開挖人長期使用,使用權可以繼承;二是對水源不足的地方,可適當利用田頭地角、低洼水田挖窩養魚;三是根據實際,可利用各自田地挖窩養魚;四是政府對養魚大戶實行扶持和保護。幾條措施一出臺,極大地激發了該鎮群眾挖窩養魚的積極性。據官垌鎮政府反映,2005年,該鎮小窩流水養魚面積達1850畝,魚產量、魚價年年上升。到目前,官垌魚每公斤的價格高達17—20元不等,每天鮮魚供不應求。
為把這自然優勢轉化為商品優勢,官垌鎮每年都定期或不定期舉辦“官垌魚”比賽,政府對養魚大戶和獲獎魚戶實行物質和精神獎勵。“官垌魚”也由此聲名遠揚,不但在中央電視臺的新聞聯播露了臉,廣西電視臺和自治區農牧漁業廳也先后到官垌鎮以小窩流水養魚為題材拍了專題電視片和科教片,市內外各大媒體更是爭相報道。“官垌魚”成了玉林、北海、合浦、靈山等地高檔賓館、酒樓不可缺少的名菜。
南方漁網編輯:裴冰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