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已過不惑之年的贛榆縣青口鎮育苗大戶胡英剛,是江蘇省“十佳青年農民”、“創業之星”,并獲“全國十佳青年農民”提名獎。多年來,他敢于創新,敢于冒險,由對蝦、河蟹到大菱鲆魚育苗,走出了一條成功的育苗之路。6月初,中央電視臺《致富經》欄目對他進行了專題報道。
上世紀90年代,贛榆縣還是全國最大的對蝦生產基地,僅對蝦養殖場就有200多家,當時胡英剛也是一位養蝦大戶。那么,他后來又怎么成為河蟹育苗大戶的呢?
1995年,全國養殖河蟹的還很少,成蟹市價賣到200多元一公斤,非常搶手。胡英剛想,如果對蝦養殖戶轉養河蟹,最需的就是蟹苗了。1996年他拿出養蝦七八年的積累100多萬元建起了蟹苗場,從上海請來專家,又以每公斤180元的高價買來2000多公斤種蟹,進行河蟹育苗。但萬沒想到,種蟹養得膘肥體壯,最后卻連一粒卵也沒產出來。那一年蟹苗的價格是每公斤6000元,按說他能掙兩三百萬元,可結果還賠了100多萬元。
他查資料,找專家,最后發現是海水污染導致了種蟹的生育失敗。第二年,胡英剛采用地下無污染的海水繁育蟹苗一舉成功。這一年蟹苗的價格漲到了一公斤8000元,胡英剛三四個月時間育出的500多公斤蟹苗為他掙了200多萬元。2000年,他把蝦池全部改成蟹苗繁育車間。
到2001年,全縣一下子冒出200多家河蟹育苗場。這時胡英剛覺得有點不妙,便決定在蟹苗的餌料上尋突破。當時育蟹苗完全依靠從國外進口冷凍的輪蟲、豐年蟲作餌料。隨著蟹苗養殖戶的增多,進口餌料的價格也水漲船高。那時國內生產冷凍豐年蟲的很少,進口豐年蟲最貴時又要四五十萬元一噸。胡英剛跑到青島海洋所去打聽,知道蟹苗能吃水中的有機物和微生物藻類,就開始研究用海水培養微生物藻類,然后做成漿液代替進口餌料。他先是培養單孢藻,又嘗試著把養蝦時曾用過的雞蛋黃加進去,終于做成了用微藻加雞蛋黃、魚漿等制成的漿液餌料,這樣每500公斤蟹苗就能比原來至少節省40萬元的成本。2002年,胡英剛的蟹苗雖只賣1000元一公斤,但他的利潤卻比別人高了近一倍。
2003年,當地的水產養殖戶都知道用海藻作餌料繁育蟹苗的方法,養殖成本的降低,使贛榆縣的蟹苗養殖戶一下子增加到近300家,蟹苗價格一路下滑,已由最初的幾千元一公斤降到了八九百元一公斤。
要想獲取高效益,就必須搶在市場的前面,而不是跟著別人走,創新是胡英剛最關鍵的成功之道。2003年7月,胡英剛到山東萊州走訪客戶時,發現了一種價高利大的魚類——菱鲆魚,一條苗種10—15元,養這樣一條魚總成本最多30元,賣價卻是160元一公斤。
當年冬天,胡英剛不顧家人的反對,拿出多年積蓄,又貸款100多萬元,共投資600多萬元建了兩個大菱鲆養殖場。第二年初,他從法國進口20多萬條大菱鲆魚苗開始精心飼養。可他還沒來得及把當年繁育的蟹苗賣掉,就發現大菱鲆魚出了問題:什么癥狀也沒有,就是不吃食,不吃餌料,天天死。
胡英剛帶著死魚去化驗,病狀檢測出來了,大菱鲆患了細菌性魚病。令人奇怪的是,胡英剛用遍了所有治這種魚病的藥,病就是不見好,魚還是接二連三地死。
最后,他再次把懷疑的目光集中到地下海水。2004年11月,胡英剛帶著海水到青島海洋所去化驗,結果毛病出來了:地下50米深的海水,礦物質含量超標,導致了大菱鲆魚生病死亡。胡英剛決定用地上曝曬的高溫殺毒海水與井水勾兌。當他把海水、回收水、井水三種水混合在一起用在一個魚池里一周以后,奇跡出現了,大菱鲆魚吃食正常了。2004年底,轉危為安的胡英剛又拿出80多萬購進了一批魚苗重新開始養殖,到了2005年底賣魚后,他收回了投資。目前,胡英剛已成為全縣聞名的大菱鲆育苗專家,其養殖規模全省稱冠。
編輯:劉謙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