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有毒藍藻水華是全世界范圍內隨著水體富營養化進程而形成的一大有害現象,在過去的十年間更是因為氣候變暖和水體富營養化的加深而急速增加。擬柱胞藻(Cylindrospermopsis)是被發現能產生毒素的最新的重要藍藻種類。近日,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李仁輝提出,我國應重視擬柱胞藻的研究。
據介紹,藍藻毒素毒害現象主要發生在淡水湖泊、池塘、河流和水庫以及咸水和半咸水水體,與環境保護、飲水安全和衛生健康密切相關。約有40個藍藻屬與毒素產生有關,包括魚腥藻、束絲藻、鞘絲藻、微囊藻、節球藻、顫藻、浮顫藻等。我國已屬水體富營養化嚴重、藍藻水華出現頻繁的國家之一。目前,我國科學工作者已在微囊藻及微囊藻毒素研究方面進行了深入研究,但對微囊藻以外的有毒藻類特別是擬柱胞藻及擬柱胞藻毒素的研究還基本是空白。
擬柱胞藻在藍藻分類上歸屬于念珠藻目、念珠藻科,以拉氏擬柱胞藻作為模式種的屬,目前這個屬含有10個種。通常情況下,擬柱胞藻在高營養、高溫度的富營養化的湖泊和水庫中生長良好、出現頻繁。擬柱胞藻產生的擬柱胞藻毒素是一種細胞毒素,能導致肝臟和腎臟損害,對DNA和RNA都有損傷,并可導致DNA誘變,同時還是潛在的致癌因子。
1979年,在澳大利亞北昆士蘭帕門島索羅摩水庫發生大面積藍藻水華,導致149人中毒,經調查發現是擬柱胞藻形成的水華,并分離出擬柱胞藻毒素。隨后,美、法、德等國紛紛報道了擬柱胞藻水華的出現和擬柱胞藻毒素的產生。世界眾多地區的淡水飲水源地都出現有毒擬柱胞藻,也引起了各國科學工作者的關注。
最近,李仁輝已在我國山東、湖北、廣東和云南等地發現了擬柱胞藻和它的水華。他呼吁,我國應重視擬柱胞藻的研究。首先,這一研究可以推進我國有毒藻類的整體研究;其次,由于我國地域遼闊,各種氣候和豐富的生境并存,擬柱胞藻及擬柱胞藻毒素研究的獨特性可為世界有毒藻類的研究提供寶貴資料;更重要的是,其研究結果可為我國的環境保護、飲水安全和衛生健康提供新的信息。
編輯:王宇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