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在人們印象中,鯊魚生活在海里,是一種比較兇猛的動物。可是瀘州市納溪區棉花坡鎮九川村六組村民陳旭,去年試養“鯊魚”獲得成功,為其帶來了3萬多元的經濟收入。
仔細打聽,原來陳旭養殖的鯊魚叫“淡水鯊”,原產于馬來西亞、泰國等地,又名巴丁魚,屬熱帶魚類,是一種名貴的食用魚。其抗低溫能力差,養殖適溫為20至30攝氏度,水溫下限為12攝氏度。因適應溫度能力差,在瀘州地區極少有人試養。
去年4月,陳旭從海南引進魚苗4000尾進行人工養殖。在養殖過程中,他注重對魚出血病、爛腮病、腸炎等魚病的防治,定時定點定量給魚投放豆餅、米糠、玉米等飼料;并花了2000多元買了一個小鍋爐,在溫度下降時,給魚池適時升溫,嚴格控制魚池溫度。經過精心的照料,他購買時才2厘米的魚苗當年就長到1公斤左右,成活率在98%以上,10月份就收成魚4000多公斤,在市場上每公斤賣到60多元,且銷路不愁,鯊魚還在魚池里,瀘州、納溪的一些餐館老板就來預定一空了。飼養淡水鯊魚初獲成功,今年陳旭又投資1萬多元,新建了3口魚池擴大養殖規模。
許志華蔣華何鍵點評:做生意的竅門之一,就是人無我有,但要真正做到人無我有,一要市場眼光,二要養殖技術。沒有對市場的把握、對技術的把握,陳旭敢不敢把熱帶魚“淡水鯊”引進到瀘州納溪區去養?除非他是想撞大運。
采集:黃倩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