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如絹、亮如絲、軟如棉,不久的將來,當你穿著一條飄逸長裙在海邊散步時,裙子的成份標簽上很可能寫著一個新詞匯——“海藻纖維”。在昨天舉行的中國工程院第103場工程科技論壇上,青島大學教授夏延致向與會者展示了一塊最新研發的“海藻布”,織布用的紗線原料正是海帶中提取的明膠。
紡紗—織布—制衣,光鮮漂亮的服裝內部交織著五花八門的纖維材料。千百年來,人們習慣了從棉、麻、毛、絲中提取天然纖維,或用石油化工的方法合成纖維,可如今,科學家們為何偏又打起了海藻的主意?
“種植棉、麻與糧食爭地,生產化纖的石油、煤炭資源有限,為了人類的明天,必須開辟纖維的第三來源。”基于這樣的想法,夏延致帶領研發團隊開始尋覓與試驗,視線緊盯著海洋。他發現,海藻一可再生,二可降解,且人工養殖技術成熟。我國年產海帶50萬噸,占全球產量的56%,值得一試。
想著順理成章的事兒,到了手邊卻頗費一番工夫。經過4年的反復實驗,夏延致終于將海帶紡成絲線、織成布。先將海帶洗凈、曬干、切碎,然后是打漿、分離,除去其中的碘和甘露醇,提取出主要的高分子明膠——海藻酸鹽,以它為原料,再經過溶解、改性處理、紡絲成型和幾道后處理工序,海藻纖維就這樣誕生了。
除了原料天然、可再生,生產過程無污染,海藻纖維還給科研人員帶來了許多意外收獲。首先,它點不著,阻燃性能超出國際標準10個百分點,在空氣中不會起明火;其次,它防輻射,纖維中含有大量金屬離子,可有效屏蔽電磁波;再者,它抗菌止血,生物相容性好,是理想的醫用材料;最后,它好“吃”重金屬離子,有望充當污水凈化中的過濾閥。
繼海帶之后,研發團隊已嘗試從多種藻類中提取纖維,包括褐藻、瓊膠原藻、卡拉膠原藻,甚至還有多次在黃渤海近岸海域泛濫成災的滸苔。
夏延致透露,目前,海藻纖維的制取已完成小試和中試,正在規劃千噸級產能的生產線。據估算,按照現有生產技藝,1噸淡干海帶可提取200至250公斤海藻酸鹽,約可制成200公斤纖維,而每100克海藻纖維就能織出1平方米布。換句話說,1噸干海帶=2000平方米“海藻布”。依此推算,海藻纖維的成本約為每噸5萬到7萬元,為棉紗的2至3倍。而若將海藻纖維與棉紗混紡,則可織出更多的布,成本更低。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