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摘要廣西欽州市茅尾海是全國最大的近江牡蠣采苗基地,每年可生產近江牡蠣種苗1.5億支(串),其中有部分種苗銷往廣東湛江、汕頭、中山、臺山等市及海南省進行養殖。近江牡蠣屬濾食性貝類,主要濾食海水中的藻類,從理論上說,它是無公害產品;浳髋c廣西沿海一衣帶水,氣候與海洋環境十分相似,而近江牡蠣產品營養豐富,歷來是消費者喜愛的食品,因此,構建粵西、廣西沿海近江牡蠣產業帶,將極大地促進兩地漁農民的增收和水產業的發展。
關鍵詞近江牡蠣產業
近江牡蠣(Ostrea rivularis),俗稱大蠔、白肉蠔、牡蠣,是暖水性雙殼類軟體動物,以濾食海水浮游生物為主,其肉質鮮美,營養豐富,素有“海底牛奶”之稱。是廣西欽州市馳名的海產四大名產之一。欽州灣海岸曲折,灘涂廣闊,咸淡水交匯,水質優良,浮游生物多,氣候暖和,十分有利于近江牡蠣的繁殖和生長。目前,欽州市的近江牡蠣苗種及成品產量大幅增長,產品主銷廣西、廣東、福建、上海、北京及港澳臺等地。最近10年,近江牡蠣養殖由灘涂往淺海發展,由插養往吊養模式發展,由單水層吊養發展為多水層立體吊養,養殖產量(殼蠔)也由原來的8~10t/667m2增加到25~30t/667m2。
廣西欽州茅尾海是全國最大的近江牡蠣天然采苗基地,近江牡蠣營固著性生活,每年的5~6月為產卵期,產卵后受精卵蛻變為面盆幼蟲隨海流飄動,遇固著性硬物后,便附著在硬物上,終生不再移動,依靠海潮的漲退帶來的食物營生。欽州沿海漁農民根據近江牡蠣的生長規律,從一百年前就開始了近江牡蠣人工養殖。過去采用石塊、瓦礫等采苗,到20世紀70年代中后期,發展到使用水泥柱(45cm×5cm×5cm)進行插播采苗,生產效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欽州的近江牡蠣養殖面積也從20世紀70年代的167hm2增加到了目前的13333hm2,年產量近18×104t,年可提供近江牡蠣苗種1.5億支(串)。但近年來,由于各級政府對海洋環境的重視,水泥柱養殖留下的殘片嚴重污染海區,并且由于淤積,養殖區的海底地貌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因此,水泥柱養殖越來越不適應于目前養殖需要。由傳統的水泥柱采苗模式,改用膠絲繩串粘球式片狀水泥采苗器,其上苗率比傳統水泥柱高2~3倍,每個采苗沉樁架面積為160m2,年可采苗10萬串,并且可多次使用或可拆除,無污染。如采用水泥柱插播采苗,10萬支水泥柱則需要占灘涂面積13340m2,因此大大提高了水體利用率和采苗生產力。
粵西與廣西沿海相毗鄰,海岸線長,水質肥沃,海洋氣候相似,十分適宜近江牡蠣人工吊養,粵西近十年來也逐步開展了近江牡蠣的人工養殖,主要在遂溪、吳川、電白、三水一帶。因此,共同構建粵西廣西近江牡蠣產業帶,具有堅實的基礎。
1實施產業帶建設的基礎和條件
1.1產業帶建設的基礎
近江牡蠣資源豐富,廣東廣西沿海均有天然的近江牡蠣資源,每年的6至8月份,是近江牡蠣產卵期。廣西欽州是近江牡蠣集中產卵區,每年可采苗1.5億支(串),種苗易于解決。據粗略統計,兩省(區)近江牡蠣年產量達106t以上,同時兩地的漁農民基本上都掌握了養殖技術,通過短期的培訓,便可以獨立操作,實施千家萬戶的規模養殖。近江牡蠣養殖風險低、效益高,易于管理,其主要靠濾食海水中的藻類營生,是廣大消費者都放心的食品。近江牡蠣除了鮮食外,可用于加工蠔油、蠔豉、肽、口服液,也可用于調酒和藥用,蠔殼還可燒制石灰、作飼料添加等,可以說近江牡蠣全身都是寶。
1.2產業帶建設的條件
粵西地區水產加工業十分發達,湛江市是南方最大的水產品集散地,長年進行對蝦、近江牡蠣等水產品的冷藏加工,急凍保鮮技術成熟,廣西沿海生產的大部分水產品,都通過湛江銷往全國各地,因此,市場前景廣闊。
2實施產業帶的重要意義
由于中越北部灣海區劃界,我方漁場面積縮小,且近海漁業資源日益衰退,捕撈效益逐年下降。目前粵西、廣西有大小機動漁船14000多艘,總馬力超過100萬匹。根據中央的部
署和地方的實際情況,到2007年,要對20匹馬力以上的漁船減船轉產2000多艘以上,需安置轉產轉業漁民25000多名。為了穩定漁區,合理安置轉產轉業漁民,上岸發展水產養殖業,需摸索出一條漁民轉產轉業的新路子。水產養殖業,已逐步成為沿海漁農民增收的主渠道,而近江牡蠣,也逐步成為沿海水產的支柱產業,因此,粵西廣西共同構建沿海近江牡蠣產業帶的發展,具有重大的意義。
3實施產業帶的措施和條件
3.1扶持水產養殖龍頭企業和行業領頭人
建設“新農村”和增加農民收入,已納入國家“十一五”規劃中,因此,各級政府要大力扶持農業體系中的龍頭企業發展,尤其是集科、供、貿一體化的水產科技龍頭企業。從政策上、資金上給予扶持,大力發展“公司+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做大做強近江牡蠣產業。鼓勵利用淺海水域資源發展近江牡蠣養殖的單位和個人。近年的生活實踐表明:近江牡蠣浮筏式吊養產量是傳統灘涂插養的3~5倍以上,人們已經看到了開發淺海近江牡蠣養殖的巨大潛力,尤其欽州市豐信蠔業有限公司近年研制的球式片狀采苗技術,相比水泥柱、水泥樁采苗,上苗率提高了2倍多,可直接使用于吊養生產,減少以往水泥柱采苗需重新將種苗移往它處插養的操作,節省了生產成本,同時減少了種苗的損失,減少了海區污染,減輕了勞動強度,提高了近江牡蠣的成活率。這將有利于促進筏式吊養、沉樁式吊養以及其它模式的近江牡蠣養殖發展,激勵和促進淺海資源的開發利用,大大地提高了勞動生產力。
3.2加大科技培訓力度和產品的宣傳力度
幾年來,國家科技部門十分注重對農業的科技投入,農業產業科技含量達40%以上,質量、產量逐年提高,例如廣西對蝦養殖業,從1999年的平均單產50kg/667m2,提高到目前的400kg/667m2,近十倍的增長。近江牡蠣的產量也提高了3~5倍,這都是依靠科技投入的結果。但還應看到,很多漁農民還停留在刀耕火種的傳統養殖模式中,因此需加大科技培訓力度,積極開展科技宣傳到鄉、培訓到鄉、服務到鄉的“三下鄉”活動,讓廣大的漁農民能夠掌握1~2門技能,尤其是養殖風險低、投資少、技術易掌握的近江牡蠣養殖。
近江牡蠣是兩廣的特色品種,素有“海底牛奶”之稱,藥用價值也很高,我們要注重對該產品的宣傳,打出近江牡蠣附加產品的知名品牌,使內地的消費者對該產品也有清晰的印象。
3.3加強合作,拉動產業帶的發展
粵西沿海與廣西沿海一衣帶水,有很多共同之處,粵西水產業比廣西沿海發展得更快,資金更充裕,科技投入與科研經費比例均比廣西高。粵西地區的水產企業尤其加工企業十分龐大,技術力量雄厚,有廣東海洋大學作為后盾,集教學、科研、生產一體化,目前近江牡蠣三倍體研究已進入尾聲,很快會投入正式生產。因此,加強與粵西水產界的合作,是構建兩地近江牡蠣產業帶,拉動當地經濟發展的基礎,同時,兩地科技部門也要為產業帶的發展提供必要的科研資金、科技信息、技術支撐。通過廣西沿海水產、科技等部門合作,為粵西地區提供大量的近江牡蠣苗種,粵西地區加大培訓力度,鼓勵當地漁農民發展近江牡蠣人工吊養,采取“公司+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近江牡蠣產業帶一定能在兩地水產業中起到支柱作用。
南方漁網編輯:黃倩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