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漁民捕到的都是小魚,賣不出去,只能曬干了再賣
施一民在穿魚鉤
“帶魚像筷子,鯧魚像扣子,大小黃魚基本絕跡。”開漁已經一個多月,舟山普陀區漁民仍發出這樣的感嘆。
9月28日,在紹興舉辦的現代漁業發展論壇上,浙江省海洋學院的俞存根教授指出,我國漁業資源衰退現象還在繼續。據資料統計,我國四大海區,歷史上最高年產量曾經超過10萬噸的種類有16種,如今只剩下8種,其中大黃魚、海蜇等已幾近絕跡。而全國最大的漁場——舟山漁場也已陷入“無魚”“無漁”的困境。
舟山漁場的資源之困,出路何在?杭州人什么時候能再吃到野生的舟山大小黃魚?
現狀
漁民之困
施一民點了一支煙,嘆口氣,繼續穿著魚鉤,眼神空洞無光。
每天下午1點捕魚回來,他必須得在晚上之前,與同伴用繩線穿好2500只魚鉤,為第二天出海捕魚做好準備。
記者在舟山普陀區沈家門漁業碼頭碰到了36歲的施一民,他是當地的土著漁民。舟山漁場是與紐芬蘭漁場、秘魯漁場和千島漁場齊名的世界四大著名漁場之一,也是中國最大漁場,沈家門碼頭又是舟山最典型的港口。
施一民賴以生存的是一條12馬力的小木船,每天的捕魚方式不如說是“釣魚”。
今天的收獲并不好,凌晨3點鐘出海,到下午1點鐘回來。在近海辛苦勞作10個小時,施一民和他的伙伴收獲了20斤斧頭魚,以20元/斤的價格賣出,拿到400元。算上燃油費、魚餌的支出(魚鉤的損耗還不算),最終落袋的每人也就100元。
“三四年前,每次去近海都能捕獲上百斤斧頭魚,每天能掙個300元。能負擔一個家庭的開銷”,但現在魚不僅數量少,每條大約只有一兩,個頭還不到以前的1/3。
施一民隔壁的船老大方岳華的船更大一些,捕魚用的是石料網。船只的大小對漁民來說至關重要,這意味著能不能開到更遠的外海,因為近海的魚類越來越少,只有到更遠的地方才有更多的魚。
為了捕到大黃魚,方岳華開到距離沈家門漁業碼頭6小時路程的浪崗。三天的連續作業后,捕到40斤大黃魚。所有魚賣完后,他拿到1萬元。扣除人工、燃油等成本,最后收益2000元。這樣的收益算是運氣特別好的,有時幾天下來,連黃魚的影子都沒見著。
“魚越來越少,成本越來越高,生活越來越難”。方岳華說,每次都延長出海時間,更多帶網具才能提高收益。
縱深
資源之困
舟山四大漁產指大黃魚、小黃魚、墨魚(學名:曼氏無針烏賊)和帶魚。
大黃魚產卵場遍布東海區的沿岸漁場,其中主要產卵場是浙江的岱衢洋、大目洋、貓頭洋和江蘇的呂泗洋。東海區產量占全國98%以上,鼎盛時期年產達19.6萬噸。
大黃魚資源是從1982年開始衰退的,1987年年產量降到萬噸以下。之后,少時年產量只有一兩千噸,致使單價從每公斤幾元升至近年的2000多元,平常百姓的餐桌上已難見到。
前年和去年舟山普陀區海洋與漁業局的海洋捕撈分品種產量統計表里,大黃魚一欄為空白。因為大黃魚目前只有零星捕撈量,已不夠資格進表。
墨魚衰退的情況更嚴重,近10年都已鮮有漁民打撈到過。
擁有40年捕魚經驗的船老大方顯義告訴記者,墨魚的主要產地就在浙江沿海,上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衰退,至90年代中期幾近衰敗,海中也難覓蹤跡。現在市場上售賣的墨魚并不是“正宗的墨魚”,如學名一樣,正宗的曼氏無針烏賊是沒有骨針的。
記者從普陀區幾個農貿市場了解到,市場上并無墨魚和大黃魚的銷售。一位已經做了8年水產的攤主戴女士表示,除了墨魚和大黃魚,連小黃魚和帶魚的數量也在減少,個頭也越來越小。
戴女士指著正在銷售的小黃魚重量說,現在的小黃魚一般只有1兩至2兩之間,而以前小黃魚個頭半斤以上的很多,現在要想買到個頭大點的小黃魚已經不可能了。除此之外,4年前的帶魚大多為二三斤重,現在基本上在半斤左右了。
俞存根教授說,除了四大漁產,其他一些經濟魚類也在衰退,例如歷史上列單魚種產量第二位的綠鰭馬面鲀(俗稱橡皮魚、剝皮魚),東海區產量高時達36萬噸多,現在也在萬噸以下。
溯源
環境污染,過度捕撈
普陀區海洋與漁業局捕撈科胡科長表示,造成漁業資源衰退的主要原因是過度捕撈、海洋環境污染、氣候變暖等。
比如一些無證的小漁船不顧禁漁期,擅自出海,捕撈上來的幼魚被做成魚粉售賣。還有漁民使用拖網和帆張網等漁具,大小通吃,對資源形成毀滅性的破壞。過度捕撈導致了魚類小型化、低齡化、性成熟提前的現象突出。
捕到的魚變小,柴油等卻在漲價。根據舟山市海洋與漁業局《2010年9月份全市國內海洋捕撈生產統計》顯示,普陀區的漁用燃油價格為6750元/噸(嵊泗縣6800元/噸),比上月底高120元/噸,比去年同期高1100元/噸。
1997年捕撈生產中柴油成本還只占到總成本的50%左右,現在甚至占到了70%。1997年,海洋捕撈生產噸魚的成本僅為2365元左右,2008年卻達到了4770元,同比增長了一倍。“效益下降后,漁民只能依靠多獲取產量來維持收益”。省海洋水產研究所徐漢祥所長認為這是一個惡性循環:捕撈效益下滑—增大捕撈力量和強度—資源破壞—單產下降—效益下滑—再增加捕撈力量和強度……
另外,長江流域大量工業廢水、生活污水、農業化肥流入海洋,加劇了海洋的污染,造成海水氮、磷等富營養化水平過高,水質下降,造成魚類生存環境的極大惡化。
對策
漁民轉業、漁業轉型提升
伏季休漁、增殖放流
海上捕魚后繼無人
怎么辦?專家開出很多“處方”。漁民轉產、漁業轉型提升,是最切實際的辦法之一。
“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愿意捕魚了。”普陀區東新街道漁農科漁辦主任張金康說。
沈家門船老大方顯坤說,海洋捕撈實在太危險、太艱苦、太寂寞。“再苦不能苦孩子”,只要父輩有能力,打心底里都不愿意孩子“子承父業”。
當地人不愿干,河南、安徽來的外地勞力開始大量流入。
從1996年到2005年的十年間,舟山市外來勞力年均增幅超過30%,2005年省外勞力已占下海漁民總人數的10%。有些地方甚至高達20%。素質普遍較低,生產經驗不足,流動性又大,很難管理。
政府開辦技能培訓班
張金康說,目前街道從事漁業的基本都在35歲以上。這批人文化程度不高,又無力購買大船,實現規模作業。這都給他們轉型制造了困難。
船老大方亦就是其中一員,他只有小學文化,自2003年轉業后,做起服裝生意。由于缺少生意頭腦,沒有經驗,開始一直虧損,近幾年也就勉強維持生活。
舟山市海洋與漁業局辦公室副主任馬美蘭介紹,2000年后,漁民轉業方向是海運、養殖、休閑漁業等,但大多數人都遇到了“瓶頸”。
“政府正在開辦技能培訓班,幫助漁民再就業”。2007年,舟山市有1.1萬漁民和家屬接受了技能培訓。
增殖放流效果不錯
除了漁民轉崗,為恢復資源,政府還實行了伏季休漁和增殖放流措施。
普陀區海洋與漁業局捕撈科胡科長說,每年政府都會進行人工增殖放流,品種主要有中國對蝦、海蜇、大黃魚、石斑魚、梭魚、黑鯛、河蟹、鰻魚、甲魚、銀魚等,放流數量高的年份達2億多尾。同時結合每年3個多月的伏季休漁、投放人工魚礁、建立增殖特別保護區等措施,來改善水域環境。
胡科長說,保護的效果明顯,主要經濟魚類產量已有提高,如帶魚平均產量增加56%,每千瓦捕撈量由0.7噸提高到0.9噸。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海洋捕撈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