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人物檔案:陳生海,現年30歲,公安縣千匯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理事長。他帶領的泥鰍養殖團隊,僅用三年時間就把公安縣藕池鎮打造成荊州地區最富有特色的泥鰍生態健康養殖基地。2009 年,陳生海被湖北省農業廳評為“全省科技示范戶”,同年,奪得荊州市“壟上創富英雄”擂臺賽冠軍,今年10 月,榮獲公安縣2009—2010 年度“創業之星”。
在荊州公安縣藕池鎮幸福村,有一大片泥鰍養殖基地。基地的主人是一位30 歲的小伙子,名叫陳生海。雖然自己是老板,但是陳生海卻不是人們印象中的坐暖氣辦公室、西裝革履的老總模樣。由于長時間在外勞作,臉曬得像條黑泥鰍,然而年紀輕輕的他卻已是養殖業內小有名氣的80 后“泥鰍王”。在他的帶動下,公安縣及周邊的180多戶養殖泥鰍近400 畝,專業合作社發展成員180 人,已在沙市、松滋、石首建立了10 個泥鰍養殖基地,養殖面積達1000 多畝。
牛刀小試 首戰告捷
陳生海自小因小兒麻痹癥致殘,由于家境貧寒,僅13 歲就輟學在家開摩托車修理店。22 歲那年,陳生海父母相繼離世,照顧弟弟的重擔落在了他一個人身上。為了創造更多的收入,陳生海開始研究賺錢門路。通過認真調查研究,他發現只有養鱔魚和泥鰍最穩定,其價格一直是穩中有升。于是陳生海決定試養鱔魚和泥鰍。
2007 年,陳生海買回全套養鱔魚、泥鰍的書籍、資料,在家認真苦讀,潛心揣摩。不出幾個月,他就基本掌握了鱔魚和泥鰍的養殖技術。2008 年春,陳生海在自家后面的池子中試行了1 畝田的網箱養鱔,同時放養泥鰍。他一共制作了網箱20 口,放鱔魚種500斤,當年循環收鱔魚800 斤,獲純利8000元。放養泥鰍種10 斤,收獲大泥鰍60 斤。真是牛刀小試,就首戰告捷。
在養殖的過程中,陳生海發現,網箱養鱔不僅技術含量,而且養殖成本高。20 口網箱養鱔,一年要消耗魚粉和飼料1500 斤。聽專家說,用動物活食喂養鱔魚,鱔魚不僅長得快,得病率低,而且成本小。于是陳生海到處打聽這種新鮮養殖辦法。有一天,陳生海的一個同學介紹,說他遠在洪湖的親戚專搞黃鱔養殖,而且使用的就是這種動物活食養殖辦法。陳生海喜出望外,當即在同學的帶領下參觀了其親戚的水產養殖基地。當看到那里的人用豬糞、雞糞養絲蚯蚓,再用絲蚯蚓這種活食當開口料喂養鱔魚時,陳生海連連稱奇,深深地被這種經濟、健康、環保、科學的生態養殖辦法所啟發,當即決定引進洪湖的絲蚯蚓養鱔魚。同年6 月,陳生海著手建絲蚯蚓繁殖基地。沒有地方建,怎么辦?他找村委會干部解困,反復陳述了他的生態養殖致富項目。村黨支部書記彭家振被他的創業激情所打動,動員幾家農戶共同租賃給他幾塊平整、集中的水田,總面積達7600 平方米。陳生海投資1 萬元,將這些水田挖成了面積均等的29個方格池子,在池子旁邊打井,安裝抽水電機,建生產棚、暫養池、發酵池,修車輛進出路,一個絲蚯蚓繁育基地初步形成。同年11 月份,陳生海從洪湖買回了3500 斤絲蚯蚓種苗,分別放進了29 個池子,然后雇傭了5 個民工幫忙,另外從外省聘請一名技術員,專門負責技術把關。
優中選優 大干快上
2009 年5 月,收獲的季節終于來臨了,陳生海的絲蚯蚓開始上市了。29 口池子形成一個周期,每天循環啟用一口池子,產出的絲蚯蚓供不應求。陳生海一口池子每天出成品絲蚯蚓260 斤,一個月出7800 斤,除少部分喂養自家泥鰍外,絕大部分銷往了本、外地養殖戶,僅5 月份一個月就創收2 萬多元。除去人工工資、水田租金、運費、硬件投入等費用,一個月可以創純收入1 萬多元。據陳生海介紹,原想只用絲蚯蚓喂養鱔魚的,沒想到絲蚯蚓這東西蛋白質含量高,鱔魚、泥鰍都喜歡吃,養鱔魚和泥鰍都特別適用,省內省外都有人來訂購。預計今年僅絲蚯蚓養殖就可能創純收入10萬元。
有絲蚯蚓養殖基地作后盾,陳生海就開始大刀闊斧地實施他的水產養殖規劃。2010年春,他看中了自家屋后的幾個荒水池,在鎮、村領導的幫助,挨家挨戶找戶主做工作,用自家的良田調換別人的水池,終于使屋后的20 多畝荒蕪的池塘全部轉包到了自己的名下,然后開始對這些茅深草茂的水池進行全面改造。養殖條件是具備了,到底是養鱔魚還是養泥鰍好呢?通過反復比較,陳生海發現養鱔魚不如養泥鰍好。養鱔魚一是技術難度大,二是勞動工序多,三是發病率高,四是不能通過人工孵化提供種源,必須親自上門收購鮮鱔苗或人工捕撈,五是生長速度慢,如果用飼料喂養可以長到1—2倍,如果用絲蚯蚓養最多可長到3—4倍;但養泥鰍就好處多多,一是養殖技術簡單,二是勞動量不大,三是生存能力特強,不容易得病,四是人工孵化簡單,可以自己建種源孵化基地,五是生長速度快,用絲蚯蚓養,三個月可以長到5——7倍,一年可以養兩季。但鱔魚和泥鰍的賣價差不多。于是陳生海決定少養鱔魚多養泥鰍,甚至專養泥鰍。去年,在公安縣開展扶持農民工回歸創業活動的優惠政策支持下,縣勞動就業管理局幫助他獲得了10 萬元的小額擔保貸款,他把款子全部用于引進武漢優質泥鰍種苗4000 斤,當年就養了兩季,純收入達55萬元。缺少土地,他就利用土地租換形式,租用他人田地35畝創建絲蚯蚓養殖基地;以良田換粗田6畝開發鱔魚、泥鰍養殖基地,并以自己承包的10畝土地發展泥鰍孵化基地,使泥鰍養殖成片、成規模的健康發展。
外出取經 合作共贏
陳生海聽說江蘇省連云港市浦南鎮有個威龍泥鰍養殖協會,遂不遠千里,尋訪該協會。當協會會長聽說陳生海的新型泥鰍養殖方法后,終于同意與他合作開發泥鰍養殖項目,向韓國出口泥鰍,他的泥鰍產業走出了中國。
2009 年5 月,陳生海為了體驗競爭、廣交益友,報名參加了荊州市“壟上創富英雄”擂臺賽,他從2000 多名選手中脫穎而出,登上了荊州市“壟上創富英雄”擂臺賽冠軍的寶座,同時還獲得了5 萬元的創富獎金。在“創富英雄”冠軍光環的輻射下,他的生態養殖產業走出了荊州。2009 年12 月,在武鋼集團的幫助下,他與鄂州新農村建設項目生態養殖產業鏈實現了對接,由他提供技術和產品,簽約了100 畝泥鰍養殖、30 畝絲蚯蚓養殖合作項目;他還與四川省瑞江市孵化專家劉孝偉先生合作,建孵化池800 多平方米,開展泥鰍育苗、孵化、精養。2010 年7月,央視7 套《致富經》欄目在荊州主辦的“榜樣到身邊”路演活動,主持人現場采訪了他,使他找到了新的合作伙伴——與四川省邛崍市英杰外貿出口公司負責人沈明國實現了對接,銷售成品泥鰍,互相供應泥鰍種苗。2010 年8 月,他組建成立了“公安縣千匯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出任理事長,業務范圍以本社成員為主要服務對象,從事水產養殖及水產品餌料養殖,組織收購、銷售成員的產品,開展與水產養殖有關的技術交流和信息咨詢服務。在他的示范帶動下,幸福村及周邊的20 多戶養殖泥鰍近100 畝,外地160 多戶養殖泥鰍近300 畝,專業合作社發展成員180 人,已在沙市、松滋、石首建立了10 個泥鰍養殖基地,養殖面積達1000 多畝,發展前景十分廣闊。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