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好?”
眼前這位81歲的學者想了想
有些靦腆地笑了笑
“我什么愛好也沒有。
真的,想不出自己有什么愛好
只是在中學時代練過舉重。”
81歲的葉富良每天仍堅持到辦公室辦公。林露攝
自詡為年輕的“80后”,退休16年,葉富良依舊是個不折不扣的“工作狂”,一顆心裝著的永遠是水產事業。如果沒有外出計劃,每天早上他從家里步行到湛江灣實驗室,能在八點半前抵達辦公室,就連周末也不例外。
1965年,葉富良從上海來到廣東湛江。58載時光,他在這座海濱城市從事水產教學和科研、生產。作為廣東海洋大學二級教授、全國優秀教師、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葉富良是水產學院師生親切的老院長,是校長潘新祥口中“感人的老教授”,日復一日奮戰在水產一線。
在葉富良眼里,自己之所以閑不下來
是因為“無所事事反而感到難受”
其實更關鍵的是
看到自己所做的工作
能推進水產養殖業高質量發展
能有更多的水產品供應到千家萬戶的餐桌上
他“心里很高興
有一份事業的成就感”
魚不應該是奢侈品
葉富良出生于1942年,祖籍浙江寧波,從小在上海長大,年少的他一直懷抱著學醫的夢想。當時,同一個中學的學長恰好在上海水產學院上學,在學長的“忽悠”下,葉富良對海洋生物產生興趣。1960年,他考進上海水產學院,攻讀魚類生理生化專業。
1963年,全國高校進行院系專業調整,大學上了一半,專業被撤了,正讀大三的葉富良轉入淡水養殖專業。
家人對這個專業產生疑問:“淡水養殖,以后不就當農民了?”葉富良也感到迷茫,學淡水養殖,真的可以建設國家嗎?一頭霧水的他,也只能硬著頭皮讀下去。
那時水產養殖的種類很少。淡水養殖只有青魚、草魚、鰱魚、鳙魚、鯉魚、鯽魚,海水養殖僅有牡蠣、紫菜。那是一個還需要糧票的時代。由于計劃供應,上海居民每家每月只有三張魚票,每張半斤,魚是當之無愧的奢侈品。
慢慢摸索水產門道,葉富良才清楚,這里邊學問大得很——魚要怎么養?喂什么飼料?發病了該怎么治?這個年輕人希望能憑借自己的努力,改變“魚是奢侈品”的狀況。
彼時,水產部下轄三所高校,上海水產學院、湛江水產專科學校和大連水產專科學校。高校學生畢業后,國家統一分配工作。1965年,大學畢業的葉富良被分配到湛江水產專科學校當老師。從此,這一待就是大半輩子。
上個世紀70年代初,葉富良到珠三角一帶參加生產一線實踐。當時沒有人工魚苗,養殖戶只能到江里、海里撈自然魚苗,這導致養殖產業規模無法擴大,魚的價格居高不下。
葉富良意識到,養魚一定要從種苗著手,解決人工繁殖問題,他開始參與四大家魚,即青魚、草魚、鰱魚、鳙魚的人工繁殖生產實踐。“原來在學校里,都是看論文、看別人動手,偶爾自己幫幫忙,動手機會不多,來到生產一線什么都要自己做,打下生產基礎,逐漸掌握了人工繁殖技術。”
飯桌上多了幾種選擇
葉富良到生產一線指導工作。受訪者供圖
1978年,改革開放。此后,作為沿海省份的廣東開放水產市場,水產品限量供應的歷史落下帷幕,市場需求一下子上漲。除了四大家魚,各類水產新品種開始涌現。
這一時期,葉富良的科研工作同時起步,他承擔以熱帶、亞熱帶海洋水產經濟動物為研究對象的課題,密切結合地方經濟,為發展海洋經濟服務。
2001年,葉富良主持廣東省重大科技興海招標項目《海水經濟魚類人工繁殖、大規模種苗生產技術和種質標準研究》,成功攻克尖吻鱸、花尾胡椒鯛、斜帶髭鯛、美國紅魚、大黃魚、紅笛鯛、軍曹魚等七種海水名貴魚類的人工繁殖及育苗技術,并推廣應用于魚苗生產,提高了海水魚苗的自給率,推動了海水魚網箱養殖快速發展,普通群眾飯桌上又多了幾種選擇。
其中,《斜帶髭鯛等七種海水魚類人工繁殖及養殖技術推廣》獲得2001年廣東省科技三等獎、“軍曹魚全人工繁殖及主要生態因子研究”獲得2003年廣東省科技三等獎,“軍曹魚人工繁殖、規模化育苗及種質標準研究”列入國家“863計劃”。
不要為了學習而學習
葉富良和學生合影。受訪者供圖
葉富良的主要研究領域是魚類生態學、水產養殖學。在講臺上講了大半輩子課,每次上課前一晚,他依然要細看一遍第二天要講的內容。上課時,他會仔細寫上板書,讓學生跟著自己的思路走。“每一屆學生的接受能力都不一樣,不是照著課本念就完了,事先都要看過。”
他經常告訴學生,不要死背書,要理解內容。
有一年,遂溪法院找上葉富良,說農場里有7人因吃魚中毒。
“有沒有魚?拿尸體給我看看。”
“只剩下魚皮和魚骨。”
一看到魚皮和魚骨,葉富良一眼就看出這是一種有毒的河豚。
葉富良的教學生涯中還有一件大事——1995年,他主持的教改課題組于在全國水產院校中率先把淡水漁業和海水養殖兩個專業合并為水產養殖專業。
說起當時的考慮,葉富良說,淡水養殖和海水養殖有很多基礎相通的東西。從人才培養的角度來說,不能只懂淡水養殖,不懂海水養殖。“合并專業后培養出來的學生,能擴大專業面,更能適應社會的需求。”
此后,他承擔“廣東省面向21世紀教改計劃”課題《水產養殖本科人才培養方案及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的研究和實踐》,確定以“通識教育+寬口徑專業教育+實踐教育”為人才培養模式。
經過水產養殖學科全體教師的實踐,該課題獲得2001年廣東省教學成果一等獎,對該成果評價是“該成果在同專業領域居省內領先、國內先進水平,對應用型學科尤其是農業本科專業有較大推廣價值”。
把種苗主動權握在手上
南美白對蝦。肖雄郭龍碧攝
湛江是對蝦養殖大市,為了保持對蝦產業健康持續發展,必須從源頭蝦苗生產抓起,2006年,湛江成立對蝦苗種協會,葉富良應邀擔任會長,研究重心從海水魚轉到對蝦上。
那時的葉富良也是原農業部全國水產原良種審定委員會委員。由于對蝦產業持續發展,行業內都在討論:怎么才能解決種苗“卡脖子”問題?
他帶領選育研究團隊,承擔了廣東省水產良種體系建設項目《南美白對蝦良種選育技術研究》。在選育研究過程中,2016年合作的企業因經營不善而倒閉、資金鏈斷裂,葉富良只好和同事自掏腰包完成研究任務,選育出對蝦新品種。
經過幾年的奮戰,2017年,研究團隊選育出南美白對蝦新品種“興海1號”;2019年9月,“興海1號”進入商品化推廣環節。
在對蝦苗種協會工作期間,葉富良規范種苗生產技術,提高育苗技術,并與許多國內外專家共同研究,提高湛江整體對蝦養殖水平,創建湛江品牌蝦苗,提高了育苗場生產技術整體素質。
經過葉富良一番爭取,農業農村部“廣東南美白對蝦遺傳育種中心”落戶廣東海洋大學,使湛江建立起“國家級南美白對蝦遺傳育種中心—國家級對蝦良種場—省級對蝦良種場—對蝦繁育場”四級良種育苗生產體系,是全國唯一有如此完善育苗生產體系的地級市,在全國蝦苗市場確立了品牌效應。
為了打好種業振興戰,2022年,葉富良還積極協助廣東海洋大學牽頭組織蝦苗生產企業,成功申報廣東省農業功能性產業園——湛江南美白對蝦現代種業產業園,獲得財政資金5000萬元,劍指建設全國南美白對蝦種業核心技術創新區。
像一顆螺絲釘一樣釘住
退休后,葉富良仍經常到生產一線指導工作。受訪者供圖
如今,退休16年的葉富良沒有選擇休息,而是全心全意撲在水產上。他經常到生產一線去,看看對蝦、生蠔和金鯧魚。
“黨和國家培養了我們,我們應該回報。我就像一顆螺絲釘一樣,釘在湛江這個地方,踏踏實實去做好這份工作。如果沒有水產養殖的話,現在都沒有魚蝦吃了,用時髦的話說,對蛋白質的供應,我們也起了一定作用是吧?”
隨著深水網箱技術的發展,適合在深海養殖的金鯧魚成為湛江水產的招牌之一。
2019年,葉富良發起成立中國漁業協會金鯧魚分會。當選為名譽會長的他提出要打造金鯧魚品牌,連通種苗、養殖、飼料、流通、裝備等各個環節,形成產業鏈,并撰寫首份《中國金鯧魚產業發展報告(2020)》。“原本農業農村部的《中國漁業統計年鑒》是沒有金鯧魚產量的,正是因為有了第一份金鯧魚產業報告,就把金鯧魚產量也列入統計年鑒。”
2020年,葉富良提出建設湛江市“中國金鯧魚之都”。2021年,葉富良組織專家編制《卵形鯧鲹種質》等7項金鯧魚湛江市地方標準,2022年10月通過技術審查并發布實施。
致力于水產研究和教學工作,長期穿梭于工作環境艱苦的科研與技術推廣第一線,葉富良把畢生的精力都奉獻給了中國水產事業和教育事業。當初那個意氣風發的少年,現在已是滿腹經綸的前輩。
主持29項主要科研項目、獲得11項主要科研成果、14部主編或參與著作、發表科技論文74篇……葉富良不止步于此,他對自己的工作還有很多規劃——希望推動南美白對蝦現代種業產業園成為國家級產業園,繼續推廣“興海1號”,再制定兩個金鯧魚相關的地方技術標準,推動金鯧魚產業高質量發展。
發表評論 |
用戶昵稱: | |
評論內容: |
|
滑動完成驗證: |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水產人物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