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創新型循環水養殖工藝,提高投資回報率,未來將成為主流模式!”提到工業化循環水養蝦,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孫建明充滿自信地講道。近年,工廠化養蝦模式深受企業和養戶的青睞,全國興起了工廠化養蝦浪潮。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國工廠化養蝦規模超過1000萬m3,主要分布在山東、江蘇、河北、天津、遼寧等地,其中山東工廠化養蝦規模超過600萬m3,是全國最大的工廠化養殖產區。
當過10年基層養殖技術員,深耕循環水養殖研究30年的孫建明,憑借豐富的產學研及產業經驗,帶領團隊勇攀科研高峰,被公認為中國工廠化循環水養蝦先鋒人物。
近期,農財寶典-大國漁業記者對孫建明研究員進行專訪,圍繞工廠化循環水養蝦的關鍵技術、技術亮點、成果進展、技術前景等重要環節展開討論,共探循環水養蝦方向之路,為推動千億對蝦養殖產業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寶貴思路。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 孫建明
“定性”轉為“定量”
助力循環水養蝦高效穩定
記者:您認為什么樣才是工廠化養殖,它的亮點又是什么?
孫建明:目前,比較常見的養蝦模式主要有池塘、小棚、生物絮團、換水和循環水養殖模式等。只有符合“工業化特征”的養殖模式才能稱得上工業化養殖。工業化特征是指:一是計劃性,例如按計劃生產,投苗、投料、預期收成和生產效率等都有科學計劃;二是穩定性,風險小,能夠保證產品的質量、穩產和穩定收益等;三是標準化,減少生產操作的隨意性,按操作規程和標準開展養殖生產;四是智能化、自動化,例如應用自動投飼和實時監督與控制控養殖生產各個環節的智慧養殖技術,節省勞力和提高生產效率。
工業化養殖最大的亮點是精準和量化,包括工藝參數、設備配置參數和標準化操作等數據。傳統養殖模式下,通常是靠經驗來管理生產,例如,技術員需每日定時檢查觀料臺情況、觀察水色、制定投飼和動保制劑計劃、蝦的活動狀態等,是“定性”管理。而在循環水養殖模式下,通過養殖生產工藝的量化參數,將“定性”轉化為“定量”,使循環水養殖系統穩定運行和高效發揮系統效能。這些參數的量化得益于應用基礎研究成果,理清了這個人工可控生態系統內的“N”流動和遷移規律,查明了養殖過程各環節(包括投喂、飼料轉化率、排遺、排泄、機械過濾、生物過濾等)和設備的水處理貢獻,從而為工藝優化、設備升級、控制模型創建、養殖過程數字化和智慧化管理提供了科學依據和數據基礎,這是我們區別于目前其他循環水養殖技術的最大區別。
記者:如何看待工廠化循環水養殖的智慧化理念?
孫建明:在傳統養殖模式下,技術員的大腦蘊涵了養殖生產的經驗,是企業智慧包。企業的盈利和風險就都壓在了技術員身上,技術員的經驗與執行力決定了企業掙錢與否。智慧化循環水養殖系統的內核就是人為構建了可控生態系統,把經驗數據化,將數據進行量化,通過大數據找出規律和構建模型,模型不斷自學習的結果服務于技術員,技術員通過計算結果指導安排養殖生產,使循環水養蝦系統具有智慧,擺脫技術員的經驗不足,穩定企業養殖生產。
依據應用基礎研究結果,我們發現循環水養殖系統水質變壞的主要源物質是養殖水中的有機顆粒物(TSS),占比大于65%,也就是說TSS的多寡決定了養殖水體中氨氮、亞硝酸鹽和硝酸鹽產生的多少。據此,我們構建了以TSS(懸浮固體顆粒)去除為核心的過程控制循環水養殖工藝,其原理是在水質產生不良結果之前,對水質變壞的源物質進行實時調控和去除,使養殖水始終處于“清水”和安全狀態。從而做到清水養蝦。
記者:目前您團隊工廠化循環水養殖情況如何?
孫建明: 2021年,我們曾探索過目前的循環水養蝦系統最大養殖容量,結果為17.8公斤/m3,但從安全和穩定的養殖生產角度,建議不能盲目追求最大養殖量,循環水養蝦生產的穩定性和高效性才是最重要的,不怕慢,就怕站。2022年,采用多段式養殖模式,在我們的基地養殖完成了8茬對蝦養殖生產,平均單產為12公斤/m3。
養殖成本主要來自三方面:飼料成本、冬季養殖水升溫成本和設備運行成本。我們構建了新型中空膜無小梁太陽能水產溫室,充分利用太陽能升溫,每年可減少加溫時間近3個月,冬季節約升溫能耗30%以上,將冬季山東換水式養殖蝦升溫成本7-8元/斤降到小于3元/斤,大幅度降低了養殖水升溫成本;在設備節能方面,我們構建了智能化設備能耗管控系統,該系統極大地減少了設備的無效能耗,節能效率27%,使得本循環水養蝦系統夏天養蝦的成本在12-14元/斤,與充氣式成本相差不多,冬季則優勢明顯。
循環水養蝦迫切需求性狀定向的“工程種子”
記者:您對未來的工廠化養殖模式有何預測?
孫建明:在我看來,工廠化循環水養殖將整體穩步上升。時代在不斷進步,技術創新是產業發展的原動力。
沒有哪一個優良品種能覆蓋所有養殖模式,不同養殖模式對養殖品種性狀的需求有所不同。針對不同養殖模式的生物環境和水環境特點,選育適宜和高效的養殖品種,充分發揮品種優良性狀和養殖生物與養殖環境良好互作,關系到養殖成敗、養殖效率和企業效益。比如,在循環水養殖養殖模式下,應以規格大、長速快、周期短的性狀為主,是循環水養殖降本增效的有效手段,而抗逆性狀就顯得不那么重要了,在池塘養殖環境下則相反。因此,選育適于不同養殖模式的“工程種子”---暫且這么稱呼,是產業健康發展的迫切需求?傊,蝦苗全年供應和蝦苗SPF化是循環水養蝦的基礎。
目前,我們團隊研發的加州鱸、墨瑞鱈、石斑魚等魚類循環水養殖系統經歷了10多年的應用,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平均單產達80kg以上。未來計劃在海參、海膽、日本對蝦等品種開展循環水養殖研究,希望在兩年之內逐個取得突破。
“開創新型循環水養殖工藝,提高投資回報率,未來將成為主流模式!”提到工業化循環水養蝦,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孫建明充滿自信地講道。近年,工廠化養蝦模式深受企業和養戶的青睞,全國興起了工廠化養蝦浪潮。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水產人物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