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正所謂時勢造英雄,在欽州港這片開放開發的土地上,涌現出了一批批致富能手,農民們也是這支致富大軍中的先鋒部隊,而劉月偉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通過不被人們“待見”的海蜇,成了欽州港赫赫有名的致富能手,并且為港區100多名農民提供了就業機會。
廣州“偷師學藝”
在上世紀80年代中后期,欽州灣犀牛腳鎮當地漁民總是把捕撈到的海蜇賣給粵商家。欽州港兩個萬噸級碼頭啟用后,粵商把收購地點從犀牛腳擴展到欽州港,龍門港鎮的果子山成了一個收購點。劉月偉的家鄉正在此處,他從1986年開始在海上捕撈海蜇,同時也收購,在家里進行粗加工后賣給粵商!耙煌140斤重的海蜇半成品只能賣到70元,而粵商收購我們的海蜇進行深加工,就可以賣到至少400元/桶!本薮蟮睦麧櫜顑r讓劉月偉覺得既可惜又心痛,并萌生了將海蜇深加工的念頭。
盡管有著多年的海蜇捕撈和販賣經驗,但是對于海蜇深加工,劉月偉一無所知。于是,他幾次跑到廣州取經,但俗話說:教會了徒弟餓死了師傅,想學手藝談何容易?
在幾入羊城幾度空手后,劉月偉決定“偷師”。2007年大年初七,劉月偉與欽州港工商分局的干部趕赴廣州,借考察之名,請當地工商局的干部帶隊“參觀”海蜇深加工工廠,最終“偷”到了真經。
歸來后,劉月偉并緊鑼密鼓地籌劃公司。2008年8月,廣西欽州市欽州港綠源天然食品加工有限公司掛牌成立,創出了“即食海蜇”的品牌。兩年后,公司取得了“即食海蜇”的商標權,成為廣西第一家取得海蜇加工商標權的公司,F在,劉月偉的“即食海蜇”月銷售額均超過50萬元,成了欽州許多企事業單位的送禮佳品,甚至遠銷東南亞、東北三省、四川、湖南、福建等地。與此同時,劉月偉的海蜇公司還為果子山社區100多名農民提供了就業機會。
“他們都說這叫‘偷師’,說得一點都沒錯。”談及當年的廣州行,劉月偉淡然一笑。
提著產品請人品嘗
所謂萬事開頭難。劉月偉敢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除了要面對困難之外,還要拿出十二分勇氣,這勇氣讓很多人佩服不已。欽州人都知道,新鮮海蜇的刺絲囊內含有毒液,很多老百姓對海蜇都避而遠之,雖然廣東有不少人在食用海蜇,但至少,欽州沒有食用海蜇的先列。
劉月偉的“即食海蜇”讓很多欽州人望而卻步。他們甚至打電話去詢問劉月偉:你的“即食海蜇”怎么吃啊?盡管其外包裝上已經有講解,并且圖文并茂。
“我提著產品到處送人,請人品嘗,一天送個十盒八盒的!闭勂饎摌I初期,劉月偉感慨良多。公司成立初期,海蜇的銷售量微乎其微,劉月偉心急如焚。廣州的老板安慰他:海蜇是好東西,耐心等待,一定會打開市場的。
為了讓更多人知道“即食海蜇”并接受它,劉月偉每天提著他的產品到單位、超市、工廠,讓人免費品嘗。終于,功夫不負有心人,半年后,“即食海蜇”打出了品牌,欽州人開始慢慢接受了海蜇,也正是從那時候起,欽州人的餐桌上多了一道海蜇菜。
欽州港經濟技術開發區工管委干部打趣說:“以前,欽州港人送禮都送黃瓜皮、海鴨蛋,現在又多一樣‘即食海蜇’了。”
探索做大做強路子
成功后的劉月偉并不想就此滿足,他時刻都在尋思著將工廠規模擴大,將品牌打得更響,讓家鄉的海蜇遠銷世界各地。為了學習到更多的專業知識,劉月偉再赴廣州。在廣州,他看到廣東沿海地區的海蜇食品加工公司都有四條生產線,自己也想擴大生產線。但暫時沒能找到擴建用地。
有人建議劉月偉,叫他聯手果子山社區的另外八家海蜇粗加工作坊。這句話正中他的心坎,但也讓他無奈。其實,劉月偉早就動過這一念頭,曾去說服社區其他人與他一起干,但都無功而返:大家都覺得粗加工賺的錢夠花了,不想合伙。
而與此同時,“即食海蜇”的需求量與日俱增。去年,韓國、朝鮮的商人向劉月偉拋來了“橄欖枝”,每月向他訂購50萬元的“即食海蜇”,但是,劉月偉沒接!安皇遣唤,是不敢接。”談及此事,劉月偉既惋惜又無奈。原來,劉月偉現在只有一條生產線,每月的產值約為50萬元,剛夠欽州本地的市場需求,根本沒有能力再接其他單子。
一邊是苦于生產能力的不足,擴建無果,一邊是市場需求旺盛,兩面反差讓夾在中間的劉月偉干著急。“盡快找地,擴大規模!卑凑談⒃聜サ乃{圖,他爭取增加兩條生產線,F在,他已經瞄準了南區的一塊地,正在洽談中。“規模是一定要擴大的,這是市場要求!眲⒃聜远ǖ卣f。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