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人是華南對蝦養殖業中一個典型的群體,“敢闖、精明、團結”是他們的典型特征。廣東、廣西、海南的對蝦養殖都有他們的身影,在廣東臺山養殖者中80%以上為浙江人。
文/圖 本刊撰稿人 林曉彬
老鄉帶老鄉的團隊作戰
據了解,第一批來到臺山養殖對蝦的浙江人大概在2000年左右,時至今日,在臺山的浙江人已超過80000人(大部分來自浙江縉云縣,也有部分來自麗水市的青田縣及周邊地區),而且隨著更多老鄉的帶動,這個人數還在繼續增長。
徐濤江是較早來到臺山的浙江人之一,目前他在臺山廣海鎮擁有150多畝的對蝦養殖水面,在2005年的時候最多有過600畝的養殖面積,現在他的養殖面積已經縮減到150多畝,其余的池塘都租給了其他老鄉。
在臺山,像徐濤江這樣承包池塘再租給老鄉的情況非常普遍,面積也從幾十畝到上千畝不等。臺山汶村鎮的蘇老板,幾年前,亦是在老鄉的幫助下,開始養蝦,“養蝦賺錢,一手交錢,一手交貨”。而由于2007年蝦價的歷史低谷,養殖虧本,他將二十幾畝蝦塘租給了別人。然而因為看到去年的好價錢,今年又開始自己養殖。
汶村鎮當地的飼料漁藥經銷商朱上民也是浙江縉云人,因為養蝦利潤好,6年前來到臺山養殖對蝦。筆者拜訪他的時候,他正在與一些老鄉交流養殖經驗。“用我們老鄉的話,叫互相取取經”,他坦言,包括平常的買苗和買料,大家也會相互推薦,尤其是這一兩年剛到臺山的老鄉。
成功來自于敢拼博
在2005-2007年,很多浙江人養殖虧本,“當時很多老鄉都虧本,很多款都沒收回來,收不回來的賬單現在還有很多,這幾年形勢好轉了才收回一些。”朱上民介紹,浙江人能吃苦,敢拼敢闖,“愛拼才會贏嘛”!
在臺山的海大飼料業務員小張告訴筆者,浙江人特別能拼,有些養殖失敗后,信心依然很足,回家集資以后又從頭再來,同時,在浙江及臺山當地貸款也不難。另據當地養殖戶老劉介紹,過來臺山養蝦的浙江人都有一定的資金實力,把養蝦當生一門生意來經營,非常精明。朱上民笑言,“三年有兩年好,浙江人就賺錢,三年有兩年差,大家就要虧本了”。
朱上民目前在臺山還有100多畝的養殖水面,而在粵東的海陸豐地區,他也跟老鄉一起承包了6000多畝地,基本上出租給老鄉或者當地人養蝦。“目前已有1000多畝可以養蝦,其他的還在開發(挖塘)。”他告訴筆者,做這樣的投資也要承擔風險,做長遠的打算。
養殖采用混養模式
“2008年之前還是以精養為主,后來大家改用混養(蝦塘中混養草魚和胡子鯰),效益提高了,畝產也從原來的600斤/畝提到800-1000斤/畝。”徐濤江認為,養蝦還是簡單一點比較好,定期用活菌調水,萬一發病了就趕緊收蝦,不發病就養到大蝦。“如果發病了不刮蝦,只能是浪費時間和資金。”浙江人養蝦的思路,由此可見一斑。
據介紹,一般在放蝦苗20天以后才會放草魚和胡子鯰(埃及塘虱)進行套養,草魚20尾/畝,胡子鯰5-6條/畝,如果水色不會太差,基本不換水。朱上民表示,所有的這些工作,都需要精打細算。
徐濤江
2002年開始從事對蝦養殖,現擁有養殖面積150多畝,還承包了近千畝蝦塘租給當地老鄉
朱上民
2005年開始在臺山從事對蝦養殖和漁藥飼料經銷,另與老鄉一起承包了粵東海陸豐6000多畝地,并出租其中部分地區進行對蝦養殖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水產人物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