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一大早,四川省米易縣得石鎮馬鹿寨彝族村村民李玉強便提著飼料登上小船,向附近的網箱劃去,給網箱里的魚喂食。禁漁期結束后,這里的村民并沒有像往常一樣忙著整理打魚器具,而是耐心學起了水產養殖技術,在二灘庫區邊養起魚來。
“我現在有網箱32口,里面養的全部是花鰱,今年1月份已經賣了1000多斤,估計網箱里還有4000斤。
按7元一斤的收購價算,除去成本,一年的凈利潤有5000元。和以前相比,這已是一筆不少的收入了!”李玉強告訴筆者,今年他打算增加幾口網箱,再到外面學點技術,養些其它品種的魚,進一步擴大養魚的規模。有了一定養殖技術的他還想走規模經營的路子,再增加點收入,讓日子過得更好些。
通過幾年時間養魚,李玉強已經小有積蓄。一進他家,寬大、整潔的庭院映入眼簾,讓人眼前一亮。現在他家購買了彩電、冰箱、洗衣機等電器,喝上了潔凈的自來水,改了廚房和廁所,房間也裝扮得更漂亮了,出行還有摩托車代步,這樣的農村生活真是過得有滋有味。
“用庫區里的水,煮庫區里的魚,那才是原汁原味。”說話間,李玉強端上了自己的拿手好菜清湯酸菜魚。還沒品嘗,筆者就已聞到了魚湯的鮮香,讓人垂涎欲滴。從他淳樸的臉上,看到了養魚人的那份自在和愜意,從“打魚人”走向“養魚人”,讓他過上了幸福生活。
據了解,馬鹿寨彝族村是市級貧困村,地處海拔1200~4600米間的二半山區,全村總面積45.42平方公里,現有耕地面積750畝,人均耕地0.8畝,以傳統農業為主。
自二灘水電站建成后,村民們就以打魚來增加收入,但打魚多為夜間作業,危險性大,不是長久之計。后來,得石鎮黨委、政府引進了通基漁業公司,在庫區發展起網箱養殖。通過鎮黨委、政府鋪路搭橋,村民到通基漁業公司學習養殖技術,向公司賒欠魚苗,魚養大后,由公司收購。這一模式不僅降低了村民們養殖的風險,還解決了部分村民的資金和技術短缺的問題。
“為讓農戶致富增收,我們通過走訪調查了解到,馬鹿寨彝族村雖然有二灘水庫這樣的地域優勢,但是他們一來缺乏養殖技術,二是沒有足夠的資金,無法發展水產養殖,只有望"庫"興嘆。針對這一情況,得石鎮及時召集領導班子成員研究,最后決定通過招商引資,把有水產養殖技術的個人或公司請進來,大力發展水產漁業,讓他們給當地村民提供技術支持,并吸引有養殖欲望的村民參與到水產養殖行列中來。
目前,馬鹿寨彝族村依托二灘水庫,從事水產養殖的農戶有31戶,發展網箱686口。今年還將新增10余戶農民發展網箱養魚,預計網箱將達到900余口。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