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走進白鶴街道黃桷村,一口口池塘連成一片,池塘上浮著青青的魚草。岸邊一位穿著樸素、皮膚黝黑、打著赤腳的中年男子正在往池塘里撒著青飼料。他就是徐渤,一位從事水產養殖達20年的養魚能手,外號“徐專家”。
敢闖敢干,他和養魚結下不解之緣
徐渤家住豐樂街道迎仙居委會, 高中畢業時才17歲,本來成績不錯的他,僅以幾分之差和大學生活失之交臂。家人本來要他復讀,但徐渤暗下決心,“我不相信只有讀大學才是唯一的出路。”生性倔強的徐渤發誓要自己干出一番事業來。
1987年,徐渤看見村里養魚的很掙錢,于是他也萌發了養魚的念頭。說干就干,徐渤就在自家地里挑起一個面積約1畝大小的魚塘來,當時還有好幾位同學都來幫他挑過魚塘。
“最初投放的魚苗不多。”徐渤說,當初他養魚完全憑著一股熱情,第一年下來,徐渤居然小有所獲,掙了3000多元。
“八十年代的3000元不是小數字喲。”徐渤為自己的首次告捷而感到無比欣喜。他暗暗想,一定還要把養魚的事業做大做強。
哪知世事難料,第二年,由于管理失誤加上人年輕貪玩,徐渤池塘里的魚被人偷了個精光。
一氣之下,徐渤想過放棄,但他又不甘心,于是他只好求助家人,籌集了新的創業啟動資金,從新當起了養魚大王。
歷經困難,他永不言退,一往無前
世上沒有一帆風順的事情,總會有磕磕碰碰的難事、傷心事發生。
1992年10月初的中午,徐渤去城里辦事,當他中午回來的時候,突然發現水中的魚大多數都浮在水面上,還有不少魚已經泛塘飄在了水面。
感覺大事不妙的徐渤不曉得是啥子原因導致魚的死亡,當他還沒緩過神來,池塘里的魚似乎全得了“疾病”一樣。周圍的村民看見徐渤家人手不夠,為了幫助他家挽回一些經濟損失,大伙都來幫著撈魚,爭取能夠多賣一點點成本出來。
“那一次所有池塘都發生了泛塘,死了10萬斤魚,損失達50萬元。”徐波談到那次的損失,神情變得異常凝重起來。他說,那一次的打擊相當沉重,他和妻子站在空空的池塘邊,都忍不住哭了起來,幾年辛勞所得,全部化為烏有。
毫不氣餒的徐渤哭過之后,毅然挺起腰板,他不好意思向親戚朋友借錢了,于是找到農商行,咬咬牙貸款了6萬元,又開始了水產養殖創業路。
經過好幾年的辛苦勞作,徐渤的養魚事業終于開始紅紅火火起來。
或許是老天喜歡不斷考驗人的意志吧。2004年9月4日,一場百年不遇的洪災,又徹底把徐渤的魚塘“洗白”了。尤其是他家剛剛投資60多萬元,占地100多畝的“高密度精養魚池”全部被洪水“洗白”。
那時只要一看到電視里放《從頭再來》這首歌,徐渤和家屬都會忍不住抹眼淚,就會想起養魚中遭受的一場場巨大磨難。
“這是天災,怪不了誰。”嘔了幾天悶氣的徐渤不斷總結經濟教訓,他說,漲洪水是天災,如果是技術上的失誤還可以“亡羊補牢”。
“養殖業不能辦蠻,要講科學。”徐渤深有感觸。
他決定要給自己“充電”。
刻苦學習,他從“門外漢”變成了“土專家”
“做哪一行都離不開學習,只有勤學,才能有所收獲。”徐渤深知這個道理,在養魚過程中,他遇到很多棘手問題,例如何時該消毒、何時該開啟增氧器、魚病如何防治等等,都是亟待解決的實際問題。
“養魚看起容易,其實講究很多。”徐渤說,無論是池塘布局、基礎設施、魚種放養還是飼養管理,都有講究。“我們每月要消毒兩次,殺蟲兩次。這樣大規模的養魚,泛塘就是大忌,搞得不好,后果不堪設想。”
“我是一個辦蠻匠,最先只是憑著自己聽來的經驗和想當然在養魚。”徐渤說,為了進一步夯實自己的專業知識,他從新華書店買來很多關于水產養殖技術方面的書籍,還購置了不少光碟教材。同時,利用上網的時間,他總是搜索關于如何養魚的文章,查魚病的防治,新魚種的推銷,養魚的注意事項等等。“互聯網是我巨大的學習平臺”。徐渤說。
“只要有空,他就在看那些寶貝書籍。”徐渤的妻子說,剛開始那幾年,徐渤只要抽得出空來,就會翻著書看過不停。有時,他看書看得激動不已,經常自言自語,還會跑到池塘邊發很久的呆。
“我這是在不斷思考。”徐渤不斷將書本知識結合平常實際,加以融會貫通,并不斷創新一些養魚經驗和消除魚病的“竅門”。就連如何捕魚才能減少對魚的傷害,他也獨辟蹊徑,創新了獨特的新型捕魚法,讓其他養魚戶稱贊不已。慢慢地,徐渤成了遠近聞名的“養魚土專家”。
致富領頭雁,帶領村民共同發“魚財”
“每當我巡庫的時候,就會站在岸上看很久,看著這些活潑的魚兒在水里游來游去,我似乎覺得它們不是魚,而是能給我帶來致富的搖錢樹。”徐渤說,他家每月都會有魚賣,每月出商品魚達2萬多斤。
如今,徐渤的養殖場越來越興旺,他的魚不愁銷路,除了本縣外,還遠銷重慶主城、萬州、達州等地。徐渤也成了村民眼中響當當的“先富起來”的“能干人”。
徐渤是個熱心腸,為人耿直,助人為樂,只要有村民需要他幫助,就算他再忙,也要抽出時間幫村民解決養魚中的困難。
白鶴村村民周緒祥家里也搞著養殖業,但近兩年,卻一直處于虧損狀態,周緒祥找到徐渤“取經”。徐渤來到他家魚塘,看見池里的魚繞著庫邊游來游去,徐渤隨意撈起一條魚一看,只見魚鰓邊長滿了魚虱子,還有中華蚤等寄生蟲。“需要殺菌消毒。”徐渤幫忙買來專門的藥品,進行了殺菌消毒,同時還給周緒祥建議,將魚塘進行“清塘”,減少養魚密度。經過徐渤的這一番“打理”,周緒祥發現 ,以后的幾個月,他家的魚兒長得快多了。
60多歲的張理文,由于家里經濟條件很差,失去兒子的老張還要幫忙撫養兩個讀書的孫子,徐渤見狀,把老張喊到自己魚塘干活,割割魚草、喂喂魚,每月也有上千元的收入。
村民徐心勝說起徐渤更是感激不盡,徐心勝兩個娃兒讀大學,家里入不敷出,為了“拉”他一把,徐渤帶領徐心勝也搞起了小魚塘,并為他免費提供魚種,當他家義務的“技術指導”。“要不是徐老師拉我一把,我現在每年哪里掙得到五六萬喲。”徐心勝感慨地說。
在白鶴街道,接受徐渤幫助的村民不計其數,尤其是養魚戶,更是家家都有求于這位“土專家”。徐渤說:“一人富了不算富,大伙兒都跟著發財,才是一件令人開心的事情。”如今,徐渤在白鶴街道黃桷村建起了生態漁業養殖場,流轉土地700多畝,其中專業池塘300多畝,同時,他還為6000多畝魚塘充當專職“技術顧問”,成了名副其實的“養魚土專家”。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