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吳泉明(前左5)向省領導匯報合作社成績。
3年前,吳泉明回鄉在湖北仙桃創辦了第一家漁業專業合作社,并用很短的時間,將一個專業合作社擴編成21個專業合作分社,其中加盟社14個;將最初的3000畝養殖水面擴展為7萬余畝,其中自有示范基地1萬畝,輻射帶動的養殖水面已超過20萬畝;將入社社員由起初的5戶發展成3009戶,去年年產值達到4.7億元。湖北仙桃泉明漁業專業合作社目前已成為湖北省規模最大、效益最好的漁業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吳泉明也成為大家公認的“魚王”。
戶戶挖魚塘難御市場風險
仙桃市自古就是魚米之鄉,是湖北省的水產大市。盡管全市擁有80萬畝的養殖水面,但由于養殖戶單家獨戶闖市場,沒有競爭力。吳泉明認為,漁民要增收致富,必須走集約化、產業化之路,將分散的養殖戶組織起來,實現小生產與大市場的有效對接。他決定組建漁業專業合作社。
2003年,他在承包3000畝低洼湖田的基礎上,成立了仙桃市泉明水產養殖有限責任公司。隨后,他又通過土地流轉,先后在仙桃市的胡場、張溝、沙湖等鄉鎮,興建了1萬畝標準化養殖基地。
為了調動養殖戶加入漁業專業合作社的積極性,他一是將基地辦成“田間學校”,請來華中農業大學的教授,飼料廠、漁藥廠的專家對周邊的養殖戶進行免費培訓;二是利用自身的優勢,為養殖戶免費提供技術指導,并做到隨叫隨到;三是活化入社方式,只要承認合作社章程,按照要求實行科學養殖,就可以成為合作社的社員,一時不想入社的,可以先加盟,享受同等的服務;四是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的經營管理模式,把公司與農民的利益緊密結合起來。由于合作社管理科學,經營效益好,不僅仙桃本土的養殖戶紛紛加入,連相鄰地區的養殖戶也開始成立加盟合作分社,使入社養殖戶數量3年翻了3翻。
科技興漁才能做大產業
吳泉明說,創辦合作社,就是要帶領農戶走科技興漁之路,用科技富民。他投資50余萬元,為每個片區的專業合作社建立了魚病“診所”,從漁池的消毒,到不同時期的魚病預防,技術人員都會親臨漁池指導。哪家的魚有病,從就診到解剖、化驗,不出半小時就有結果,合作社提供的漁藥都是生物藥劑,符合綠色食品的要求。就此一項,泉明水產有限責任公司每年投資超過20萬元,而養殖戶給魚“看病”卻不花一分錢。3年來,合作社里沒有一戶因魚病造成減產減收的。
同時,他推行“七個改造”,轉變養殖和發展方式。即改一家一戶養殖為合作抱團養殖;改零星分散養殖為規模養殖;改小池養殖為百畝大池養殖;改無序養殖為有計劃養殖;改一般養殖為綠色養殖;改一口多品為一口一品;改年底集中上市為平時均勻上市。
此外,為促進養殖戶科學喂養,不斷提高合作社水產品的產量和質量,他在合作社強力推行“五統一分”養殖模式,即統一苗種、統一飼料、統一漁藥、統一管理、統一成魚銷售。
合作社幫農民發了家
成魚銷售,是保證公司與農民雙贏的關鍵之一,為了確保合作社的魚能夠銷得出、銷得遠、銷得好,吳泉明先后投資150萬元,在專業合作分社較為集中的鄉鎮,建起了3個中心調魚站。調魚站利用公司信息平臺,負責收集信息、聯系客戶、組織銷售。各調魚站建有中轉池、增氧泵、抬網等設施,構成了一個完整的市場營銷體系。各調魚站根據客戶訂單要求,及時將收購品種、規格、數量、價格和交貨時間告知社員戶。目前調魚站的日銷售能力達到5萬公斤,產品已經銷往湖北、成都、北京等地。
實行“三個抱團”,是吳泉明確保公司與農戶雙贏的第二條措施。即抱團生產、抱團購進、抱團銷售。沙湖漁業專業分社的社員陶錫平說,合作社去年為他提供了20噸飼料,由于公司實行抱團購進,每噸比市場價低了200元,當年減少生產成本4000元。去年合作社幫他銷售成魚1.5萬斤,每斤比當地市場價高出0.2元,增加收入3000多元。就是這一減一增,合作社當年為他多賺了7000多元。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水產人物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