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老213國
道的沙沙坡穿過鐵路至沙沙坡火車站,沿著沙沙坡火車站點的小河溝步行20分鐘左右,到了大關縣吉利鎮尾甲村各平組村民胡定明的水產養殖場,只見一片清清的池塘在綠樹映襯下,清澈的溪水濺著水花歡快地循環于池塘間,各種魚類的陽光下自由嬉戲,一幅小橋流水人家的畫面。
放養野生魚類嘗甜頭
2005年,胡定明知道生態養殖的價值,于是就看好了離家有一公里左右的陳家河溝,因為這條河溝的水源來自大山深處,上游工礦加工業,水質清澈沒有污染。在當年春天他便用撮箕或小魚簍從關河中將細鰱、短嘴魚等野生魚苗抓回后放在清水河中由它們自己慢慢生長,經過一年左右,每條魚就長到2至3兩,于是,他便將這些魚捕了后送到鹽津縣城的幾家餐館,每斤價格能賣50元左右,捕獲的近200斤魚就為他創收了近萬元。由于沒有不透風的墻,他養魚的消息被附近鹽津縣老母城姓徐的幾個捕魚人知道了,便連續幾天趁著夜晚用電捕魚器將整條河溝的野生魚類捕了個來了個徹底的“清理”,共捕獲的各類魚六七十斤,也賣了近四千元,由于河溝的產權不只屬于胡定明,他知道沒有理由去找他們理論,只有將這個苦水往肚里吞。但他的內心卻更堅定了利用這個河溝的水來發展生態養殖的念頭。
合伙養殖又散伙
2007年剛過了春節,他做通了熊啟香(當時的村民小組長)和侄子胡仁向兩人的思想工作,三人合伙便利用胡仁向在陳家河溝邊5分的水田,換了同組村民白順乾的2分水田,并在水田邊的荒灘上用石灰拌土為灰漿,用塊石支砌了近100平方米左右的水溏,在2007年5月上旬,這個近1.2畝的水產養殖場就初具雛形了,他們便從關河中將各類野生魚苗摟來放在小池子中養殖,由于三人都沒有養殖的經驗,加上魚類更換了生存環境,至冬天,養殖的所有魚類也所剩無幾了,12月底,熊啟香和胡仁向二人看到沒有什么效益,便打起了退堂鼓,提出了分手的意見,于是他們三人平攤了胡仁向的水田損失400元后,就分道揚鑣了。而胡定明仍沒有死心,他接管了養殖場自己經營,他總結了一年來養殖沒有成功的原因是因為塘淺,不規范,加上沒有養殖技術所以沒有產生養殖效益。
矢志不移終成功
2008年1月,大關縣漁業站的同志在下鄉過程中知道了胡定明等人養殖的事情真相后,便到現場進行了考察,認為這是一條可以致富的好路子,便鼓勵胡定明不要灰心,要投資擴大規模,實行科學化養殖。認準了水產養殖這條致富路的胡定明,自籌資金5000元,購進了柴油機、砂機,便在陳家河溝邊的荒石灘上采石打砂,并將自己多年的積蓄3萬余元錢拿出來購買了100多噸水泥,轟轟烈烈的修建起了養殖場,到2009年末,一個占地1700平方米左右、大小不等的10個魚池和60多平方米的管理房便在荒石灘上形成了。至此,胡定明共投入了資金近10 萬元,除了自己的積蓄外還負債3萬余元。魚塘建成后,胡定明籌措了資金3000元,從宜賓一家養殖場購進了大口鰱、草魚、鯉魚等10000多尾魚苗投放到池塘中飼養,由于養殖技術和管理水平受到局限,至出售時所有的魚,共賣了不到3000元。于是,胡定明便在電話中向漁業站的同志請教,漁業站經常派技術人員到實地進行技術指導,還提供了一批魚苗和一些池塘養魚的技術資料給他,更堅定了他的養殖信心,于是,他一邊養殖一邊總結經驗,通過近兩年的養殖,胡定明已經基本掌握了池塘養魚的相關技術。養殖的魚類由于其養殖的水質好,魚肉細嫩、鮮滑,進入市場很受歡迎,每斤魚價格都在15元左右,很長一段時間都由吉利鎮的包家館子定購,至2010年末,其出售的魚已經銷售了1萬多元。
如今,池塘中的鯉魚(金錢鯉、俄羅斯鯉)、白鰱、花鰱、鯽魚、草魚、黃納丁等十多個品種,暢游在胡定明的池塘中,成為胡定明目前最大的一筆財富。據胡定明介紹,目前池塘中的各種魚類共有2萬余尾,可以出售的魚類有3000尾左右(2噸左右),按草魚目前投放市場的最低價格15元每斤計算,可以出售的魚價值就達6萬余元,而即將可以出售的白鰱可以賣到50元一斤、黃納丁每斤更可以高達100元以上。而周邊大關、鹽冿縣城的部分居民聞訊后,經常都有組織家人利用周末到他的養殖場來釣魚,既玩耍了,也還可以將釣的魚帶回家中,加工成為深受歡迎的美食。
談到未來發展時,胡定明眼中透露出堅定的笑容,他告訴記者:“真希望政府能幫助我修通坳田至魚場的1公里左右的公路,這樣我還可以將另外的荒灘再擴建5至10口池子,進一步優化品種,擴大規模,再興建一個人們休閑避暑的農家樂,那樣的話,一年創造四五十萬的產值不成問題”。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水產人物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