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本月初休漁期一結束,福建泉州地區的漁船紛紛揚帆出海捕撈。但對不少漁民來說,休漁期的結束并不意味著收獲季節的到來。記者在采訪中發現,海洋資源瓶頸、動力油價飛漲、人力成本攀升等因素,正在對泉州的漁業捕撈生產、漁民的生產收益提出新的考驗。
漁工工資“漲兩倍”
惠安小岞鎮漁民老曾這幾日出海捕撈收獲頗佳,但高興之余,他又有了新憂慮:船工工資大幅,柴油價格不斷上揚,年底漁船檢修少說也要花費十余萬……
“出海捕撈的成本一直在增加,每年泉州前往東山海域捕撈,兩三個月下來成本要20萬元以上,如果捕不到足夠的魚,市場價格不理想,一趟下來反而要虧本兩三萬元。”老曾無奈地說,近幾年,近海很難捕到大魚,與之相應的卻是,出海捕撈的成本卻在逐年上漲。
老曾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柴油價格從2006年的2000多元/噸一路上漲到現在的8000多元/噸,人工成本也從兩年前的每人100元/天漲到了現在的300元/天。去年捕獲的魚共賣了60多萬元,但是柴油錢花費40多萬元,工人工資支付9萬多元。
倒逼漁船“舊換新”
老曾的遭遇并非特例,像他一樣使用老舊木質漁船的泉州漁民,由于沒有足夠的資金來更新改造鋼質漁船,面對逐年上漲的捕撈成本,有些漁民開始轉行。
“從總量上講,近10年,我市捕魚量沒有太大變化,一直保持在65萬噸左右。”泉州市海洋與漁業局相關人員介紹,國家出于對海洋資源的保護,實施了海洋捕撈“零增長”和“負增長”政策,對捕撈漁船的數量和功率進行嚴格控制,總量上不允許新增馬力指標。由于近海魚類資源逐年萎縮,漁民只有前往更遠的海域,才能捕撈到較多的魚,但前往外海,漁船需要有足夠的抗風能力,不少傳統漁民無法籌措到足夠的資金,對木質漁船進行改造,只能在近海討生活。
“到外海捕魚要依靠大功率的鋼質漁船,一艘鋼質大船造價少則五六百萬元,多則一千多萬元,普通漁民根本承受不起。”業內人士稱,目前我市一些功率較小的木質漁船在近海幾乎捕不到魚。在此背景下,一些有資本的漁民會到外地購買老式漁船,拆解后建造或改造鋼質漁船,開拓外海漁場。而一些無力改造漁船到外海去捕撈的漁業主,只好選擇將木質漁船賣掉,轉產轉業。據了解,僅去年一年,惠安、泉港地區就約有100多條功率較小的木質漁船售出。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