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2006年,吳江漁業拓思路,挖潛力,把優化養殖模式、增加養殖效益、保護漁業環境、提高水產品質量作為工作重點,全過程、全方位地抓落實,求發展。全市漁業效益將進一步得到鞏固和提高,呈現了以下的特點:
一、養殖面積基本穩定,“三化”特色明顯。2006年,吳江市水產養殖面積為38萬畝,特種水產品繼續呈現養殖優勢,其中常規魚18.9萬畝,特種品19.1萬畝。全市形成了包括“三蝦”、鱖魚、蟹蝦混養、太湖圍網養蟹、龜鱉、內外蕩常規魚養殖區在內的六大板塊,“一鎮一品、一區一品、一線一品、一村一品”的產業效益穩步提高,以“區域化、規;、產業化”為特色的漁業“三化”特色更趨明顯。
二、品種和模式繼續調優,新技術繼續推廣。一是全市特種品養殖面積繼續保持較高的比例,達50.3%;以提高單位面積的產值和效益的套養、混養、立體養殖、雙季和多季養殖等提高單位面積的產值和效益的先進技術繼續得到推廣。二是池塘高效套養模式繼續呈現強勁的發展勢頭。特別是蟹蝦混養套養鱖魚這一模式,有力地提高了單位面積的產值和效益,又兼顧了生態養殖。
三、苗種生產走出低谷,苗種質量普遍提高。全市羅氏沼蝦育苗形勢較好,平均價格比去年上漲20元左右,生產羅氏沼蝦苗種18.2億尾,主要銷往高郵、江都等地;淡化南美白對蝦苗種8.3億尾;全市引進鱖魚苗種超過1億尾,成活率超60%。全市青蝦育苗面積超10000畝,產量超60億尾。
四、嚴格無公害基地管理,落實長效管理機制。結合吳江市創建全國生態市的工作,繼續鼓勵有條件的地方申報無公害水產品、綠色水產品、有機食品,加大考核和抽檢力度。今年已申報綠色食品3只、有機食品2只,目前吳江市已擁有無公害水產品33只,綠色食品26只,有機食品11只。全市無公害、綠色、有機食品產值占漁業總產值的49%,其中綠色、有機食品產值占漁業總產值的26.3%。
五、努力提高服務效率,促進水產養殖技術進步。一是積極利用水產科技“三下鄉”的有利時機,及時推廣適宜的混養、套養模式,、提高養殖效益,提供有力地技術保障。全市已培訓超5300人次,發放各類技術資料1.8萬多份。二是加強技術服務指導。市鎮兩級配合,加強服務,為漁農民免費門診5000人次,電話咨詢1200余次,每月及時將病害防治信息傳入基層。三是抓好產前信息與培訓服務,產中科技服務,產后促銷服務。通過媒體及時傳播技術、市場動態、防浮頭預警預報等信息。
六、保護漁業水域,打造生態漁業。按照吳江市創建全國生態市的要求,水產局及時落實各項工作。一是為減少漁業自身污染,對吳江市“三網”(含吊蚌)超面積養殖,在3年內按照40%、40%、20%的進度清撤。二是今年改造魚池2.49萬畝,挖土方197萬方,投入資金657萬元,改造護坡2.6萬米。
七、嚴格漁業執法,保障漁業發展。一年來全市共出動湖區檢查350余次,查處違規案件190起,查堵查處工業污染隱患40多起,調處漁業水域污染事故和開發建設漁業損失糾紛案30起,為漁(農)民挽回經濟損失200多萬元。二是對全市66家漁藥經銷單位實行了持證上崗制;全面推行漁藥處方制、登記備案制和日常檢查制;分期分批對本市的水產品進行了現場采樣和檢測。
八、成功舉辦推介活動,促進產銷連接。為了做后產后的銷售服務工作,促進產銷連接,由水產局牽頭,組織相關單位、經紀人到杭州、上海等地成功舉辦了吳江水產品的推介會,進一步擴大了吳江水產品的知名度。
南方漁網編輯:黃倩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